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由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
今天推出第十九集
“我希望把我们云南的文化做得精彩,把我们云南的文化做到更多的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云南。”云南多元的地域和气候环境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独有的魅力。国家一级编导、原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陶春,坚守着为云南文化服务的初心,默默耕耘数十载,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带出一座座大山,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作为在澜沧江边长大的布朗族,陶春自幼就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我走向文艺这条路,我觉得也是天意。”1974年,11岁的陶春因为广播体操中优于同学的表现被老师选中,就这样进入了云南省文艺学校。同年,陶春考入云南省文艺学校舞蹈专业,开始进行系统的舞蹈学习。
视频截图
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说是在我们班里边非常刻苦的一个。练毯子功,老师的小鞭子跟着你的腿跑,你如果慢,那肯定是要挨鞭子的。”严师出高徒,四年扎实的训练奠定了陶春的艺术基础,1978年,陶春成为了云南省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很快就崭露头角。
1980年,陶春表演的彝族双人舞《橄榄歌》在全国首届舞蹈比赛中荣获演员三等奖。1990年,在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中,陶春成功塑造了主要角色阿支,还参与了大部分舞段的编排。作为云南文化走向一个巅峰的开始,《阿诗玛》的成功为后来的云南文化舞剧发展和舞蹈发展奠定了基础,让陶春坚定信念探索出了一条云南自己独特的文化道路。“《阿诗玛》作为一个突破口,把云南的文化的精彩真正地向我们中国的同仁们展示,把我们云南独具魅力的语言通过一个作品诠释出来。”
视频截图
2008年,陶春受邀担任了奥运会闭幕晚会第一篇的执行编导。为了把云南的文化元素在闭幕式中展现,陶春把云南景颇族的银饰、苗族的银饰、哈尼族的服装特色都融进了第一篇开头的“云岭姑娘”当中。当2000个银色的姑娘震撼登场,来自云岭的民族文化也在此刻肆意绽放。
同年,陶春担任省歌舞剧院院长不久,又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省歌舞剧院作为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必须向市场要效益。改革势在必行,在那段时间,院里的演员走了一半。陶春却咬牙留了下来,带领大家走向市场放手一搏,开辟出一条新路:做自己的晚会、做自己的品牌。
2010年,由陶春编导的文化旅游演出项目《梦幻腾冲》演出,受到了广大游客喜爱,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二年实现盈利。同年,陶春在柬埔寨打造的《吴哥的微笑》大型文化旅游驻场演出也成为宣传柬埔寨文化的一面旗帜,被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视频截图
从业至今,陶春先后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艺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陶春告诉记者:“我成为全国劳模,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以后就更不能忘记国家人民给我这份荣誉的分量,时时刻刻都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劳模。”
如今,陶春虽然已经步入退休的阶段,却始终坚持着“退而不休”,继续为云南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着贡献。“我是为云南文化而生的一个人,退休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我应该像一个蜡烛,点燃后燃烧自己,照亮更多有关有文化的东西”。44年执着,陶春从舞蹈演员到全国知名的编导和导演,打造出了大批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品,并不断开创着属于自己艺术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编辑:王莹 吴珺 孙寅翔 胡津滔 王梦雪
记者:李洁 实习记者 郭小煜
海报设计:蔡陈晨 李青骏
【相关新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朱兆云:数十年躬耕不辍 “医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耿家盛:30年匠心磨就车工一把刀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增智:用荧幕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辉:三十年奔跑在创新一线的电网“卫士”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陈向华:三十年锤起锤落铸就铁运安全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尼玛拉木:一个女邮递员的20年雪山邮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郑瑞东:与电共舞17年 高压线路上的穿行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秋香:从农民工到大工匠,奋斗的青春最闪亮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付家祥:奋斗在化工厂生产一线的实干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起明:扎根电务生产一线的铁路信号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舒群:用一生研究一个行业 果农心中的“红梨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靖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他把怒江脱贫的故事告诉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阮鸿献:用一生一心做药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滇南药王”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缪沅振:凭肉眼可分辨精矿品位 矿工厂的“拼命三郎”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番兴明:培育那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邱仕强:二十年创新钻研 卷烟厂里的“机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