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番兴明:培育那粒改变世界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7日 20:27:40  来源: 云南网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由云南省总工会 云南省档案局

联合出品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

今天推出第十五集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荣誉所长番兴明经常把达尔文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1963年,番兴明出生在云南省梁河县。父母都是教师,他第一年高考就考上了当地的教育学院,面对父母“子承父业”的期盼,番兴明心中却滋长着别样的梦想,“我环顾四周,周围都是一片大山,中间有条狭窄的缝,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化作一只大鹰,飞出这个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他选择了复读,用加倍的努力和汗水钻研知识,在第二年,番兴明以梁河县的第一个本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被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录取。

视频截图

  1984年8月,大学毕业后,番兴明被分配到云南省农科院。在条件差、设备落后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更没有放弃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1988年,番兴明获得到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培训的机会。他心底的梦想,也因这个机会被激活。当时,他遇到了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博洛格(Norman Borlaug)博士,博洛格博士鼓励他从事优质蛋白玉米的研究,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成为他今后的科研之路。

  学习归来后,番兴明暗自发奋,希望以自己有限的力量为家乡云南作更多贡献。三十余年来,他以第一完成人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50余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和技术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30余项。他的很多玉米品种,如云瑞8号、云瑞88、甜糯888等,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视频截图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番兴明建立了玉米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关键技术,提出了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育种效率;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了抗病优质玉米种质,有效拓宽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这一成果不仅在玉米耐旱育种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也为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提供了新途径。

  到目前为止,番兴明主导的科技成果累计推广应用1.4亿亩,新增产值100余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粮食安全、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十年中,番兴明获得了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

视频截图

  面对国际上一些大公司的高薪诱惑,番兴明不为所动,他说:“我出生于云南、长于云南,我热爱这片青山绿水,我也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上。”

  现在,番兴明仍在追着太阳奔跑,行进在科研的路上。他说:“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会吃到我们最好吃的甜玉米、糯玉米、牛奶玉米,这些都是被国外垄断的一些品种,现在我们也有自己培育的品种了。”

  编辑:王莹 孙寅翔 胡津滔 吴珺 王梦雪

  记者:李洁 实习记者 郭小煜

  海报设计:蔡陈晨 李青骏

  【相关新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朱兆云:数十年躬耕不辍 “医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耿家盛:30年匠心磨就车工一把刀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增智:用荧幕连接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辉:三十年奔跑在创新一线的电网“卫士”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陈向华:三十年锤起锤落铸就铁运安全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尼玛拉木:一个女邮递员的20年雪山邮路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郑瑞东:与电共舞17年 高压线路上的穿行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秋香:从农民工到大工匠,奋斗的青春最闪亮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付家祥:奋斗在化工厂生产一线的实干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起明:扎根电务生产一线的铁路信号守护者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舒群:用一生研究一个行业 果农心中的“红梨妈妈”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王靖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他把怒江脱贫的故事告诉世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阮鸿献:用一生一心做药 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滇南药王”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缪沅振:凭肉眼可分辨精矿品位 矿工厂的“拼命三郎”

责任编辑:胡津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