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是把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的劳模记忆工程利用好的具体体现,也是构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让我们一同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劳模故事,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中团结奋斗,建功立业。
由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档案局(馆)联合出品的《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新一批微视频正在播出,今天,推出《“纸”造美好生活的“赶路人”——孙廷聪》。
投身林纸二十六载,上下求索,他屡挑重担,不断创新。奋进路上,他是“赶路人”,也是“追梦人”,他坚信“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他用行动践行着“纸”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就是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孙廷聪。
1998年7月,大学刚毕业的孙廷聪,怀揣着对造纸行业的憧憬,投身到刚建成投产的云景林纸。
作为一名制浆造纸专业的学生,他深知当时我国造纸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长期对进口木浆的依赖,给整个产业链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为此,孙廷聪把造出高品质纸浆,保障我国用纸安全作为了毕生追求。
一开始,孙廷聪被分配到了制浆车间,他对公司刚引进的那套全球最先进的制浆设备——低固形物连续蒸煮器产生了浓厚兴趣。身为一名学徒,他的疑问总是最多,笔记也是最厚。正因如此,他成为车间成长最快的学徒,这套设备性能他很快就了熟于心。
孙廷聪的创新探索之路就从这套设备开始,初生牛犊的性格让他凡事都要争先。通过白液利用,每月节约固碱约150吨;通过二次水回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约10%;通过工艺优化,月产量提高了10%。一系列降本增效的创新之举,让孙廷聪在公司脱颖而出,他迎来了实现理想追求的更广阔的空间。
生产优质木浆通常是用单一树种制浆,孙廷聪发现原料基地里除了用于制浆的松木外,还生长着上百种阔叶木,因为品种很杂,单一品种难以量产制浆,所以这些被称为“杂木”的树种就成了当地村民的柴禾,但“杂木”巨大的产量远远超出了烧柴所需。于是,孙廷聪开始琢磨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由于不同树种质地不同,要将上百种阔叶木混合制浆,并不容易。就如同煮饭,要将软米和硬米混在一起,煮到刚刚好,其中的时间、火候、顺序、配比等等工艺都需要反复研究、反复试验。
起初实验总是不成功。孙廷聪对团队进行了分工,一部分在实验室继续研究,一部分同林业团队一起到山林里研究树种,将比例较大的树种挑出来,再按不同配比进行实验,逐步摸索出了最佳工艺。
从实验室的工艺到生产线的转化并不是简单的搬运。由于实验室通过间歇蒸煮的方式,可以更方便地控制时间和进料,但生产却是通过连续蒸煮器,原料是连续进出,因此工艺技术条件更加苛刻,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可循,只能靠孙廷聪和团队一步步摸索和尝试。他们通过对蒸煮器部分工具的调整,从小产量喂料尝试开始,一点点改变,最终实现了混合阔叶木浆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行。
用连续蒸煮的办法把上百种阔叶木混合制浆的这项技术,成为了制浆造纸行业的一项新突破。
孙廷聪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他看来“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绒毛浆作为生产妇幼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由于原料匮乏,我国每年都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作为一种吸水介质的木浆,又是生产贴身产品的材料,绒毛浆对原料的纤维属性有特别的要求,其生产工艺和标准也与其他木浆差别很大。对此,孙廷聪的研究团队从原料和工艺两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经过对普洱本地大量树种的研究,他们发现思茅松正是生产绒毛浆的优质原料。他们以思茅松为料,进行制浆工艺的尝试,通过反复试验,实现了“一击打浆,一击分散”的效果,这标志着绒毛浆工艺技术的成功突破,而这项技术的突破有效解决了产品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对于绒毛浆,孙廷聪还有自己更长远的努力方向“我希望下一步中国的绒毛浆标准就由我们制定”。
创新,正是劳模精神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通过不断优化,不断突破,孙廷聪带领团队将产能从七万吨提高到近三十万吨。同时,林浆纸产业链的发展,也让当地村民可以通过种树获得收益,有力带动了当地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形成了绿色经济大循环。
“国家战略有这个需求,地方经济有这样的需要,我们国有企业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这是孙廷聪作为一名全国劳模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担当。
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步步向前,孙廷聪用行动铸就了新时代劳动模范的昂扬风貌。
【相关阅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志农:七彩云南“水稻之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子建华:为“中国速度”造引擎的数控大神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黄春球:科技巾帼力量 擦亮云药金字招牌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郗波叶帕旺:扎根边疆 架起党群“连心桥”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熊朝忠:大山里走出的世界拳王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徐成东:“艾萨”铅冶炼技术第一人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杨祝良:了不起的“蘑菇”先生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邓前堆:“索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