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中的劳模记忆工程,是把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具体体现,也是构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让我们一同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劳模故事,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中团结奋斗,建功立业。
由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档案局联合出品的《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正在播出。今天,推出第八集《扎根边疆 架起党群“连心桥”——郗波叶帕旺》。
他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在别人困难时施以援手,始终待人如亲;他不为名利,满腔热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整个村子凝聚成一个大家庭。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他是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郗波叶帕旺。
这个时节走进法帕村,看不到一丝冬日的景象,这座位于德宏州芒市风平镇的傣族村子,随处洋溢的笑脸如同这里的气候一般热情灿烂。事实上,这个地处边境的村子,也曾深受贫穷所困,那时人们脸上更多的是愁容。“以前很穷,根本吃不饱饭。”忆往昔,时任法帕村二社总会计的郗波叶帕旺总感慨万千。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考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出路。
1976年5月29日,一天之内两次强烈大地震让早已艰难度日的法帕村村民雪上加霜,大部分农田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次年又是一场洪水淹没了寨子。重大自然灾害几乎摧毁了这个本就一穷二白的村子,艰难的灾后重建工作落到郗波叶帕旺肩上。
搬迁受灾严重和低洼处的村民势在必行。但那个时代村民们对祖宅的情结、对新居建设的诸多顾虑,让搬迁工作难以开展。郗波叶帕旺一家一家上门动员,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终于在时限内完成了全部搬迁工作。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那一刻郗波叶帕旺是激动的。他第一时间就在村里组织落实。在他看来,这不只是完成一项党和国家安排的任务,更是为法帕村村民谋一条生活的出路。分土地涉及全村人的利益,要做到人人满意很不容易,但只要是郗波叶帕旺经手,总能很顺利,只因为他秉公心、有耐心,懂政策、更懂民心。
“包产到户,饭吃饱了,但是经济收入很低。”于是,他一面勇敢探索,动员群众拓展致富路子,买冰棒机、空心砖、小缸磨机……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把目光锁定在土地上,从提高农作物产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农业配套产业等方向下功夫,路不行就修路,灌溉条件差就修水库,打谷子困难就买收割机……他团结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凝聚起了全村的力量,大家的生活很快有了质的飞跃。
如今,法帕村早已焕然一新,道路宽阔平坦,房屋整洁美观,农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充满了自豪和喜悦,到处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离开工作岗位多年的郗波叶帕旺,依然能从田野找到内心的情愫。“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他信守的格言,他不仅和法帕村一起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也为这片土地培养了大量的各类技术人才。他最喜欢和年轻人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一个关于坚持、奉献、奋斗的故事,这也是属于法帕的故事。
【相关阅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志农:七彩云南“水稻之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子建华:为“中国速度”造引擎的数控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