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好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中的劳模记忆工程,是把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的具体体现,也是构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让我们一同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劳模故事,激励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中团结奋斗,建功立业。
由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档案局联合出品的《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第二季正在播出。今天,推出第七集《生死卧底 缉毒先锋——段松》。
33年从警生涯,1676次孤身卧底,参与和带领战友破获毒品案件3318起,缴获毒品5386.932公斤……这些数字一面是传奇,记录着段松为捍卫正义付出的勇气与热血;另一面是睡草垛、啃干粮、喝山沟水,也是境外毒贩扬言“谁要是能干掉他,保他一生荣华富贵”的毒贩克星。当这些数字的两面汇集在一起,就是一段精彩绝伦的无畏人生。
1990年春天,保山市少年体校篮球场上,一个身体素质出众的小伙子引起了市公安局治安队队长的关注。他叫段松,是当年全国高考体育类云南省第一名。虽然手里已经握着多家高校破格录取的机会,但面对公安局突然抛来的橄榄枝,他没有犹豫,果断选择投身警队,成为原保山市公安局治安队的一员。
同一时期,由于地下毒品交易市场迅速扩大,毒品犯罪形势愈加复杂严峻,云南开启了缉毒攻坚战,禁毒战役从单一“缉毒”走向全面“禁毒”。
1992年,年仅19岁的段松主动请缨调入缉毒队。报到第一天,他就跟随一名老侦查员打入毒穴,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毒品案,缴获毒品2000多克,完成了自己禁毒生涯中的首次“卧底侦查”。
自此,缉毒警察与毒品买家就成了段松的双重身份,他的人生轨迹与禁毒事业紧紧相连,无数次行走在生与死的边缘。
2001年,段松主动要求从原保山市公安局禁毒大队调到滇西禁毒的前沿阵地——施甸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刚到任,他对着地图思考,毒贩的路线会怎么走?“一个缉毒队员,不单要会缉毒,地理、路线、历史文化知识都要具备。”经过分析判断,段松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锁定了一个地点,带上三位民警前往蹲守。忍受着白天40多度的高温,夜晚蚊虫的叮咬,他们蹲了三天,竟真的等来了毒贩。经过殊死搏斗,段松和民警在毒贩拉响手榴弹前,成功将对方几人控制,现场缴获毒品19000余克。
每一次与亡命毒贩的斗智斗勇,都是短兵相接的生死较量。
2002年,段松得知一境外毒贩有一批货正在寻找国内买主,他便伪装成买家尝试与对方接触,试图通过扩大交易规模,将毒贩一网打尽。经过近两个月的谈判,交易规模从6块加码到200块,此时,段松选择单刀赴会,取得了对方充分的信任。最终,在境外毒贩携带毒品入境后,成功将其一网打尽,缴获毒品72公斤。
乔装买主、沉着赴约、从容谈判、果断收网,屡破大案的段松成为蜚声警界的缉毒英雄,同时,也成了境外毒贩的眼中钉、肉中刺。1999年春节前夕,一伙曾经被段松断了财路的毒贩趁他年过七旬的母亲上街买菜时对其进行殴打,至今留下了后遗症。
凶残的报复并没有让他胆怯,“我母亲很坚强,她说不要怕,他们是吓唬你,我父亲用写信的方式鼓励我,要学习缉毒英雄陈新民。”从警三十多年来,段松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第三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第七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正如他常说的,“我的感情早已和禁毒工作融为一体,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难以割舍”。
【相关阅读】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蒋志农:七彩云南“水稻之父”
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子建华:为“中国速度”造引擎的数控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