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这口音,打电话很容易赚到钱!”带着云南特有的语调,脱口秀演员真勇一张口就让观众笑翻;“我是来自云南的边疆少年,是不是大家只看到了边疆,没看到少年?”一句自嘲,藏着乡土与青春的碰撞;“我老家有块地,这边是香蕉,那边是进口香蕉……”本是田间地头的日常,经他一说,成了最鲜活的幽默素材。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舞台上,这位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边疆少年”,用带着泥土气息的段子和自带喜感的口音爆点频出,迅速圈粉。近日,真勇回到昆明参加线下脱口秀演出,云南网也借此机会专访了这位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喜剧人”,听他娓娓道来自己的成长故事与心路历程。
真勇接受云南网专访
云南网记者:这次回昆明演出,是否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当下正值“菌子”上市,有没有第一时间品尝?
真勇:有些松弛,但也有些紧张,担心对不起家乡的乡亲父老。我在《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播出第一期时,就回来吃过一次菌子。作为云南人,我对菌子有天然的喜爱,每到夏天,就会想起它。就像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想看脱口秀一样,它们都是精神食粮。
云南网记者:你总说自己是“边疆少年”,印象里是否有那样的场景,当时只觉得平常,但现在回头看,早就埋下了喜剧的种子?
真勇:很多故事在小时候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当你做脱口秀时,你会想起它,并且用喜剧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我从小特别喜欢观察,喜欢地理,可能那时候就已经注定我能写出这样的内容。
云南网记者:能和我们聊聊,童年的经历和家乡的浸润,在你成长中,都给你带来了哪些特别的力量?
真勇:因为有从农村到城里读书,要融入城里的环境和孩子,需要一种自嘲、乐观的方式去面对,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比如小时候,老师讲话时我要接梗,这些经历让我慢慢积攒了喜剧的表达方式。
真勇在昆明脱口秀舞台
云南网记者:你在段子里提到了很多云南人耳熟能详的元素,有没有哪个家乡符号,你觉得还没在脱口秀里讲透,想专门为它写一段?
真勇:云南是多民族地区,我想表达我们淳朴善良的一面。云南有很多风景,之后我可能会讲哈尼族节日相关内容,这些都是颇具特色的。我希望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元素搬到舞台上。
云南网记者: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到销售,再到全职脱口秀演员,是什么原因让你走出了这样一条“不按常理出牌”的路?
真勇:毕业后,从事了大约两三年的电话销售工作,我发现自己非常不开心,我想要自由,不想被早晚打卡限制人生。我一直喜欢脱口秀,以前也看过很多脱口秀节目,所以萌生了自己上台表演脱口秀的想法。我第一次表演脱口秀是在马家大院,当时也是我辞职的第一天。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灵魂,只是被生活所迫,希望大家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
云南网记者:去参赛之前,你也在昆明表演了许多线下脱口秀,你认为小剧场脱口秀的魅力是什么?
真勇:小剧场脱口秀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我距离观众很近,我让他们笑了,他们也会反馈,我就有更好的状态去思考。在下一个爆梗的时候,大家在小剧场里面一起欢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云南网记者:17小时站票去成都参赛,脚肿到站不稳时,支撑你熬过来的,是年轻人的冲劲,还是咱云南人“不服输”的韧性?
真勇:这个段子,我并非想要表达工作累与辛苦,而是想要借“坐票”这个梗,下次出门时一定比这次更好。我之前也提到过,即便17小时站票也要去成都参赛,我相信只要我一直站着就能站到终点,终点是好的。
真勇在昆明脱口秀舞台
云南网记者:你说“脱口秀是传递情感的载体”,你怎么理解“幽默不是耍机灵,是真诚”以及“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
真勇:脱口秀是一种与大家相距甚远的艺术形式,每个人都可以写段子。真诚是需要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的,那些大家不敢说出来的、不光彩的事情,你敢于面对并向大家讲述,这就是真诚的体现。我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冒犯就是冒犯,脱口秀是真诚的体现,只要认真写段子,就有机会发光发热。只要向大家展示最真实、最真诚的自己,观众就愿意接受。
云南网记者:回望来时路,从自卑到自信,从“站票”到被认可,是对喜剧的热爱,是想证明“边疆孩子也能发光”,还是母亲的温柔推力?
真勇:其实都有,在舞台上,我很享受聚光灯和观众的笑声、掌声。让他们看见这些只是附加值,更多的是我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舞台上我是闪光的,也是被大家认可的。
云南网记者:你平时有什么爱好吗?未来如果有机会,想在云南的哪个地方开一场特别的脱口秀?
真勇:我平时喜欢听说唱,去看现场演出,我还挺喜欢看别人上班(此句为调侃)。我最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他影响了我很多创作方向和思路。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我想回老家讲脱口秀,那是我走过的路。
云南网记者 牟燕红 夏欣瞳 实习生 裴思楠 孟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