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一封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同春风般拂过“一步跨千年”的阿佤山——“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总书记的回信像一束光,照亮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的话,沧源人民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姿态,感恩奋进,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房车络绎不绝,与沧源的艳阳天相映成趣;沧源县各大景区里,游客、村民欢声笑语不断,为冬日佤山带来勃勃生机。
午后,佤族群众李红芳刚刚送走一批远道而来的食客,紧接着开始筹备自家饭店的晚间菜品,忙碌中难掩幸福。这是李红芳结束外出务工回到家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以前我们经济来源很有限,要想过上好日子,只能往外走。”李红芳说。
李红芳居住的沧源县糯良乡班考村班鸽自然村,位于AAAA级国家级风景区司岗里崖画谷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是沧源县“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的核心地带。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班鸽村在短短几年间从乡村田园摇身变成了国家级景区。”说起班鸽村的变化,班鸽村党支部书记李江龙难掩激动。
沧源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2021年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沧源各族群众迸发出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沧源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通过全景化布局、全产业联动、全要素提升和全方位营销,实现了阶段性的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24年,沧源县国家A级旅游景区从4个增至9个。全县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17个旅游示范村实现公路全贯通,沧源—昆明航线持续加密,旅游交通的便捷性与可达性大幅提升,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沧源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10万人次、收入29.1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155.31%、286.07%。
岁末年初,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米团花正值花期,丝丝缕缕的花香弥漫山野。不远处的班洪乡班洪村上班坝组蜜蜂养殖基地里,独特的米团花蜜(也称高山黑蜜)正在酝酿。
近年来,沧源县因地制宜把蜜蜂产业作为助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生态富民新兴产业来抓。积极推进“党组织+”发展模式,用科技开路,进一步整合全县蜜蜂产业发展资源,凝聚蜜蜂产业发展合力。
班洪村养蜂队队长肖金刚是最早一批受益于蜜蜂产业专题学习班的学员,他对养蜂感触颇深:“保护蜜蜂的生存家园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生产空间。”沧源县全面推广中蜂强群高效饲养技术和优质成熟蜜生产技术,加强涉农技术服务与指导,群众养殖技术日益提升,一个春夏季可收割蜂蜜5次,“沧源黑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截至目前,沧源共建成蜂蜜加工厂2个、蜂机具厂1个、蜜蜂科普园1个、养殖示范蜂场12个、适度规模化养蜂场104个。2024年,全县1018户4276人养殖中蜂3万余群,实现综合产值5093万元。
除蜜蜂产业外,沧源高原特色农业遍地开花:2024年,沧源茶产业实现农业产值3.9亿余元,同比增长31.53%;坚果产业综合产值6480万元,同比增加3150万元。
在永和口岸,运输车辆往来频繁、智慧化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处处体现着沧源口岸经济发展的繁荣稳定。
沧源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境内有“一口岸三通道”,航空陆路双向通达。其中永和口岸距县城仅14公里、距沧源佤山机场48公里,是我省通往缅甸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十几年前,永和口岸还停留在“过关抬花杆,过路不留痕”的阶段,随着永和口岸及园区基础设施与功能布局不断完善,目前,永和口岸平均通关时长3小时以内,贸易额逐年上升。“近年来,沧源县按照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做大边民互市,发展跨境旅游的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临沧边合区永和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江泽介绍。
沧源以优化口岸通关流程为突破口,吸引外贸企业投资,加大境外替代种植规模,助力两岸园区共同发展,有效将“过路经济”转变为“落地经济”。“为此,我们对学生、村民进行针对性培训,为跨境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沧源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国军说。
2024年1至10月,沧源县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1亿元、同比增长51.22%,占全市总额的45.2%;完成边民互市贸易额3.57亿元、同比增长104.7%。2024年6月,货值130万元的出境加工返销产品从永和口岸顺利进口,实现我省首例化工类原料“出境加工”。
记者手记
幸福的歌儿唱不完
行走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口岸车水马龙,工业园区从昔日的小山包上拔地而起。从边境末梢到幸福前沿,开门向洋、拥抱世界的佤山,前进的脚步坚实而笃定。
屹立的老榕树,见证着树下佤山人民奋进的步伐。2021年,村民们聚集在老榕树下,发布了新时代佤族族训——“我们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共产党,西代勐(佤语,意为非常好)!”记者见到沧源边境村老支书胡德学时,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从幸福到更幸福,是沧源群众十年来的真切体验,更是大家同心奋斗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条条公路游龙般蜿蜒游走在沧源群山之间,连接了各民族、多产业;特色教育初见成效,佤山少年昂扬逐梦,“职教出海”蓄势待发,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见成效;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3.8%,13种特有野生动植物在此和谐共生;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交通畅、教育兴、生态稳、边境安,沧源正用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回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与此同时,沧源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偏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对外开放的窗口还有待于进一步敞开,奋斗的步子还需要迈得更稳更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零到一,从一到无数,用发展回应嘱托,用欢歌彰显幸福,佤山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
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
佤山一年一个样
初见胡德学,他身着佤族服饰,笔挺地站在班洪抗英纪念馆中,目光停留在馆里的老物件上。
胡德学是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的老支书,也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之一。2021年,10位边境村老支书以书信传心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佤山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声声嘱托萦绕耳畔,激励着边疆人民不断奋进。
“总书记的回信,让大家激动不已,又唱又跳,齐声高喊:‘共产党,西代勐(佤语,意为非常好)!’”回想起收到回信的那天,胡德学打开了话匣子,“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阿佤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
沿村路徐行,胡德学讲起过往。曾经的班洪村,道路坑洼不平,走一步陷一脚;茅草房歪歪扭扭,风一吹簌簌作响。“佤山幸福工程”让危房变新房,脱贫攻坚让日子有盼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更是好上加好。如今,村里皆是干净平坦的硬化路,茅草房被砖混结构的房屋取代,结实又亮堂。
胡德学指向养蜂场介绍:“以前,村里的产业是‘种一撇坡、收一罗锅’。如今,蜂蜜、茶叶、橡胶等产业越做越强,游客多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特产卖得欢,大伙的钱包也鼓起来了。”胡德学说,村里开起助农直播,让更多“佤货出沧”,他也参与其中,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家家通电、户户通水,孩子们有学上、老人看得起病,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是佤山时代巨变的生动注脚。
“这些年,我们佤山一年一个样,我要好好养身体,多看看往后的好光景。”胡德学时常叮嘱年轻人,要把爱党爱国深深记在心里,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他坚信,幸福佤山这根接力棒,定会在一代又一代佤山儿女手中稳稳相传。
沧源县班老乡班搞村老支书陈忠华、帕浪村老支书赵三木嘎——
党的关怀永不忘
隐匿于山水之间,静处于国境一边,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这个曾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佤族地区,在1960年回归祖国怀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乡镇。从此,发展的脚步未曾停下,班老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60多年前,班老曾致信党中央,表达跟党走的决心。2021年,我们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阿佤山的沧桑巨变与佤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给总书记写信的班搞村老支书陈忠华激动地说,“总书记一直关心着我们佤族,关心着我们阿佤山。”
在沧源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的有力带动下,班搞村村民主动投身到守边护边的重任中,一家接着一家、一轮挨着一轮。“我们边境村不能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要守好边、护好边。”陈忠华说。
曾经的班搞村深陷贫困泥沼,庄稼收成微薄,村民大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基础设施匮乏,道路坑洼泥泞;教育资源稀缺,孩子们求学之路艰辛。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村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班搞村实现华丽蜕变。如今,橡胶、坚果、茶叶、辣椒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过上了开门见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的好日子。
离开班搞村,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赵三木嘎盛情邀请记者去新寨看看。
村内道路干净整洁,垃圾定时清理;橡胶产业兴旺,从卖牛肉到卖牛干巴,村民收入增加不少;汉、佤、傣等多民族聚居,亲如一家。“今年橡胶价格一路高涨,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再瞧村里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舒适宜人。”说起村里的喜事,赵三木嘎如数家珍,“党中央对阿佤山的关怀,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过上好日子。”
返程路上,余晖落下,将班老乡勾勒得熠熠生辉。隐匿于山水之间、静处于国境一边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正以崭新的风貌踏上满载希望的新征程。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林 隋鑫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