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余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余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居之安、平为福”
滇池岸边潮起潮落
古巷小村传统依旧
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晋宁福安村
在滇池东南岸,距离昆明市区30公里的福安村,坐南朝北静静地诉说着数百年的历史。这个传统村落,原名黄土坡,明末战乱后,依“居之安、平为福”之意改名为福安,寓意着村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走进福安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不断的改善和建设,使得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福安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山、水、路、棚、村”五要素在这片物理空间上相映成趣。
福安山下,一条福安沟连通2公里外的滇池水,村中央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路面,该路段自有村落到现在一直都是村里人们出入的必经之路,也是村中赶集的地方。青石板路蜿蜒在村庄的小巷里,经历岁月的打磨。村落四周是一望无垠的种养区,鲜花和蔬菜正在丰收,也装满了福安人的乡愁记忆。
福安村的传统民居多为汉族典型“一颗印”形式,采用“三间四耳”合院布局。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村内20余所传统民居,有11所已正式挂牌保护,对研究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有很大的价值。
村中的悲悯寺和关圣宫等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福安村历史的见证。这些建筑上的雕刻和彩绘,虽然经历了风雨的侵蚀,但依然栩栩如生,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福安村的乡愁,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上,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村中的古井、古牌坊、古巷、古寺、古树等“六古”元素,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福安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福安村的历史,是昆明乃至云南地区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的传承,更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福安,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落,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和谐共鸣的故事。
自2013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以来,福安村持续将保护工作视为村落发展的心脏,致力于维护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完整性。
在2019年,昆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共同探索都市驱动型乡村协调发展新路径,共建“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扎实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基础,福安村在六个实验村中脱颖而出。在实验工作的推动下,福安村荣获多项荣誉,包括省卫生村、市级民主法制村等,并于2021年10月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乡村发展的典范。
精心的修缮和维护让福安村的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它们不仅继续展现着独有的魅力,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环境整治工作的显著成效,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的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村民带来了更加宜居的环境。
文化传承在福安村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花灯、刺绣、剪纸、舞龙等,通过节庆活动和文化课程的举办,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花灯、刺绣、鸟笼、舞龙、葫芦丝,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讲述着福安村的文化故事。2024年火把节,福安村便为村民奉上了尽显民族特色的歌舞,让村民和游客在悦耳的葫芦丝演奏中,感受福安村流传古韵的魅力。
福安村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以“福安六坊,古滇新韵”为主题,通过政策与机制创新,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福安村依托“六古六坊”元素,探索发展“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歌舞”“非遗+乡村振兴”,建设高品质非遗工坊,开发非遗文创、文玩手办产品,推进传统文化、扎染、刺绣、传统造纸、木雕、古玩、竹编、瓦猫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发展。盘活“一颗印”传统民居,打造特色餐饮、民宿和非遗展馆。实验形成的机制促进了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激发了各方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以“福安六坊”品牌为核心的新业态,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还改善了公共空间,推进了村庄治理现代化。
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使命下,福安村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展现出一个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的新面貌,成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精神与物质、文旅与农旅、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相融合的村庄综合体。
福安村,也是昆明市晋宁区有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出经验、出成效的一个缩影。
晋宁,历史悠久,底蕴厚重,已有11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成功入选云南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
作为昆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头戏和唯一具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打造条件的集聚地,晋宁区充分发挥出了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了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过来,“旺”起来。
晋宁区先后完成了《晋宁区乡村宜居农房风貌引导图集》和《晋宁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修缮及民居风貌控制建设导则》编制实施,用于传统村落建筑整体风貌的引导和管控;坚持“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的工作思路,显著提升了辖区内11个传统村落乡村整体风貌,有效提升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晋宁区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制定了《昆明市晋宁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约束村民自主参与保护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传统建筑,以村集体筹资,村民出房的合作方式,对村落内闲置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加固,打造村史馆、非遗体验馆、民宿、餐饮等业态。
只有做好传承,文化流传才得以久远。在构建传统村落传承体系的过程中,晋宁区找准载体,建设传承阵地、培育传承主体、打造传承项目,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做好传承活动,深入挖掘晋宁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借助火把节、摸鱼节等节日体验活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实现传统村落文化历久弥新。
下一步,晋宁区将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的支持,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坚持修旧如旧、再现传统以及文化传承。建立政府推动、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描绘保护发展的美好蓝图。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 杨渝 蔡葵
总策划:陈宏玲 孙于婷 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 陈烈 方雅洁 和云娟 聂扬
撰稿:陈卓 邓蕊丹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编校:李赟静 乐诚弘韵
海报制作:段孝钊
鸣谢:晋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