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边陲,彩云之南。在这片热土上,云岭职工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幸福之花,用智慧的双手编织着新时代的梦想。他们或戍守边疆守护着一方的阖家幸福,或奔波一线建造着新时代的“琼楼玉宇”,或轻舞衣袖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或耕作田垄书写着五谷丰登的丰收希望。
由云南省总工会主办,云南网、云新闻客户端策划推出的“边疆职工风采录”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我省边疆职工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边疆地区繁荣稳定贡献力量的动人风采。他们用担当与奉献为这片热土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也见证着新时代幸福画卷在云岭大地上徐徐展开。
他,跋山涉水走遍江城县的村村寨寨,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他,认认真真病害虫监测和防治工作,牢牢守住边境粮食安全;他,勤调查、爱钻研、多学习,耐得住工作中的艰苦、守得住生活中的清苦……这就是杨学礼,33年扎根边疆,坚守农技工作,不忘初心,奋楫出发,用汗水诠释基层“植保人”的工作担当和价值。
杨学礼工作照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杨学礼认为,“土地就是金娃娃,看大家会不会养了。”他还表示,“农技人员的最大梦想就是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培养出许许多多‘土专家’和‘科技种田能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怀揣着梦想,杨学礼尽职尽责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市江城县,在30年前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大多数地方只能步行前往。为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杨学礼“五加二”“白加黑”地干,经常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走千家,访万户,晴天满身汗,雨天满身泥是常态。33年来,他培训农民上万人次,足迹遍布了江城县的村村寨寨,用真情与农民相交,用行动取得农民的信任,成为了农民的“贴心人”,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广大农村。
杨学礼工作照
“作为边疆农业工作者,守住边境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这是杨学礼用实践去守护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12月,杨学礼在田间进行例行越冬检查时,看到了一种不认识的螟虫,引起了他的高度警觉,经过认真查阅资料后,他怀疑这种虫子是被列入我国十大植物害虫之首的草地贪夜蛾,并在2019年1月经全国农技中心现场鉴定确认,杨学礼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在田间发现草地贪夜蛾的农技人员。草植保站立即采取了应急防治措施,为防治虫害赢得了先机,将灾害降到了最低。
2016-2017年,杨学礼参加援外蝗虫防治,并荣获老挝农林部种植业司“老挝北部蝗虫灾害预防和控制工作突出贡献奖”。2020年,黄脊竹蝗入侵江城县,沿着国境线往外望,蝗虫遮天蔽日,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蝗虫防治指挥部,杨学礼作为植保站站长,首当其冲,打响了灭蝗保卫战。随着县、乡、村、组四级虫情检测预警网络的建立,蝗虫的飞行方向得到了定位,各植保站像接力赛一样一站一站传递消息并及时追踪扑杀,累计防治面积434841亩次,其中:农地防治面积37747亩次(再次防治面积14402亩),有效地控制了竹蝗的危害,实现了既定的治蝗目标。这段时间,杨学礼每天基本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一个月的时间瘦了12斤,经过杨学礼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蝗虫在江城渐渐销声匿迹。多年来,杨学礼在草地贪夜蛾、苹梢鹰夜蛾、黄脊竹蝗、玉米白斑病等病害虫监测和防治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杨学礼工作照
33年来,杨学礼在工作中始终做到:领导在不在场一个样,领导带不带着干一个样,领导表不表扬一个样;服务群众,推广技术做到细心、耐心、热心。特别是担任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以来,杨学礼在生活方面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耐得住工作中的艰苦,守得住生活中的清苦。期间,杨学礼不断加强植保植检站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他多年来养成了勤调查、爱钻研、多学习的习惯,亲自编写了《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江城县沃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云南省黄脊竹蝗发生防控初报》等资料,成为了江城县农技人员中的多面手和农技专家。
这就是杨学礼,一个一心一意扎根边疆,践行“一生一个梦想”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用执着追求诠释生命意义的基层农科人,33年来,他把对农科事业的爱,深深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农技工作者的人生之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初心成就了梦想。
策划:李洁
编辑:崔庆波
设计:蔡陈晨 陈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