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大的改变就是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董看来,其中最显著的改变是生态环境。
这位年近八旬,研究了50多年植物的科学家,一生都在与大自然打交道。他认为生态环境能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没有前者,也就谈不上其他。因此,孙汉董对云南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高兴,“现在云南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走在全国前列。”
孙汉董是从红土高原上走出的著名科学家,1939年生于云南保山,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88年,孙汉董赴日读博,凭借深厚的研究积淀,一年不到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导师劝他留在日本并许以优厚待遇,但他毫不犹豫就决定回国。“人家国家再好,也是人家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家庭在中国,祖国养育了我,我必须回来。”
其实早在赴海外留学前,孙汉董就已蜚声海内外。根据河南林州当地百姓泡“冬凌草”喝治疗食道癌、贲门癌以及咽喉炎的生活实际,他和同事们发现了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目前,以孙汉董的基础研究为依托开发的冬凌草药物,年销售额已高达四、五亿元。回国后,孙汉董继续潜心研究,他告诉记者,全世界一共研究了79种香茶菜属植物,其研究组就研究了67种。“全世界从该属植物中共发现了1200多种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其中有900多种是我们发现的。在香茶菜属植物化学这个小领域里,我们走在世界前列。”
上世纪末,孙汉董院士团队又开始了对五味子的研究。“五味子在传统中药中运用极为广泛,但过去因条件所限,对其有效成分所知也不多。”据悉,五味子科植物在我国一共有30多个种类,孙汉董研究团队已经系统研究了其中24个种类,发现了500多种新化合物,特别是结构新颖的五味子降三萜类化合物,为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了五味子活性化合物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强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并且活性强、毒性低、易工业化生产,目前正开展临床前的相关研究。”孙汉董说。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孙汉董依旧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虽然已不再去野外考察,但实验室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身体力行地向后辈讲述何为研究、何为坚持。“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然干不出成绩。”他希望后继有人,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的今天,能有更多的拔尖人才为云南跨越式发展服务。与此同时他也表示,引进人才一方面需要有配套的支撑带来效益,一方面还要根据产业来引进,“否则可能导致人不能尽其用,甚至人才流失。”
云南网记者 彭锡 李星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