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援滇干部说云滇】三论边疆城市发展:生态文明是什么文明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1日 09:54: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作者:戴荣里 

  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基本国策,对边疆城市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换言之,生态文明是什么性质的文明,需要如何去认识?如何去建设?如何去保持?廓清一个概念,有助于做好为之而衍生的相关工作。

  生态文明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在边疆,特别在云南,生态文明是传统文明、文化文明、历史文明。边疆以其久远的历史责任特点,地处祖国边陲、固守国家疆土,需要更加呵护自然环境。传统习俗中对自然的敬畏、民族文化中对大树的朝拜、宗教文化中对山水的依赖、历代守边者对大地的开垦以及因地制宜的做法,无不显示着这种文明滋生的特点、延续的脉络、共同维护的景象。生态文明貌似新名词,其实古已有之,民已守之,代代有传承。只不过到了今天,更加丰富,更加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严格的指向性,即是对历史的充分梳理,又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生态文明是动态文明,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容。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与自然相处,总是伴之原始文明。粗陋、简单的生产技术让生活具备基本的所需;农耕文明和狩猎文明伴随了边疆几千年,在这种漫长的生活节奏中,边疆人民生活在相对落后但与自然更加贴近的状态。那时,因为生活在边疆之地的人相对减少,封建甚至奴隶社会时期的技术条件限制,生态平衡得以维护,生态恢复能力极高。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物品供大于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特别是城市的建立和边疆人员的快速增加。人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传统的生态平衡受到较大范围和较大层次的损害,围绕新的时空转换,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正在日渐消失,以前所熟悉所骄傲的边疆风情,因为人的开发、掠夺、无知和无序,而荡然无存。如大象的消失、孔雀的灭绝,湿地的缩小和某些植物的远离,都意味着生态与人生存之间的拉锯性矛盾。当人类以战胜自然的“伟力”实施城市的“现代化”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已经永远失去了很多原本与自然亲近的可能性。只有在保护中寻求昔日的美景,在尊重自然中寻求生存的回归。

  生态文明是系统文明。大自然是一个大的系统,动植物的共生体系,是千百年演变的结果,自有生命进化律所指明的方向。人破坏了一个系统,导致着整个系统的重新调整和弱化,之所以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就是因为人对自然带来的毁灭是灾难性的。如果说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并没有损失掉人与自然和谐的话,工业时代的到来,一则为大面积开垦和建设带来益处的同时,另外也意味着对大自然的毁灭;而信息化时代的瞬间性,给自然带来的改变则更加巨大。以智慧农业为例,倘若智能喷洒的药物不考虑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因素,轻轻一个按键,足以毁灭几千亩之内的动植物多样性。这不是危言耸听,以系统性的观点,来观看边疆的生态文明,决策时可能更清醒。“人定胜天”这句话鼓励人战胜精神困难可以,以此为自豪的行动指南,颐气指使于世界,带来的则是人自身的毁灭。

  生态文明还是人人参与共建的文明。一个人的吃喝拉撒睡与生态文明有关,一个城市的垃圾管理制度与生态文明有关,一个区域的水资源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更有关系。所以,生态文明强调人人去做,人应反思人之为人的文明性,应该时时刻刻想到呵护周边生存环境。小到一家厕所的洁净,大到城市垃圾场的建造,或者城市规划对热岛效应的回避,都说明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的行动是影响生态文明平衡的关键。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需要我们全方位去认知。

  作为传统文明,应该继承边疆人民传统的对自然的敬畏之习,挖掘历史上对动植物的保护之法,对山水园林的巧妙运用,如哈尼梯田的美好,就藏着古老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木轮水车,则藏着边疆人民对水的智慧利用。如今,我们应该延续挖掘这类历史文明的因子,使之继续惠及当下的边疆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动态文明,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动态特点、人口数量,考虑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空间,制定相应的生态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维护山水、呵护动植物多样性发展,以较小的生态损失获获取更大的回报;

  作为系统文明,就要在生态文明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系统地看问题,不为完成某一项规划而破坏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不以某一段现实的需要,而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系统中考虑发展,在发展中始终顾及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全社会参与性,要求边疆人民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技术培训和整体引导。相对于内地而言,边疆近几年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让城市病瞬间凸显,发动好人民人人讲卫生,动员好单位打好生态保护战,注目于全社会人人关注并贡献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稳妥而有序,宏大有声,细微有致,才能善做善成,毕其功于一役。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吴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