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在灭绝的边缘“复活”云南“土著鱼”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30日 10:19: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云南,有淡水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及亚种。其中土著种594种,按全国1384种计算,云南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42.9%,居全国之首。

“全国之首”这个荣耀的标签却也让云南承载了更多的保护难度和压力。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生物特种红色名录——鱼类》显示,目前我省处于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四个受威胁等级的土著鱼类有138种,占云南特有种的50.7%。

保护云南“土著鱼”任重而道远。今年,我省批准建设“云南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立足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致力于我省高原本土鱼类的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杨君兴表示,云南省土著鱼的保护和利用已迫在眉睫。

“复活”土著鱼 挽救“灭种”困境

滇池金线鲃——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属于滇池的特有物种,可谓“滇池古董”。明代徐霞客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33.jpg
景色怡人的抚仙湖孕育着大量的鱼类  记者 熊强

1986年,滇池金线鲃在滇池中消失,变成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为中国濒危特有鱼类。

“80年代之后,滇池金线鲃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杨君兴说,在60年代以前,滇池金线鲃占滇池鱼产量5%—7%左右,但是80年代因引入“四大家鱼”时附带来一种小型凶猛型鱼类——鰕鯱鱼以及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等多种原因,滇池金线鲃几乎惨遭灭绝。

杨君兴解释道,滇池金线鲃在每年2-4月份都会来到滇池入湖的龙潭和湖泊之间的小溪流里进行产卵。“但是,鰕鯱鱼也正好喜欢停留在这附近,滇池金线鲃的受精卵几乎被外来物种鰕鯱鱼捕食,多重因素影响造成了滇池金线鲃濒临灭绝。”

 金线鲃标本 图为视频截图

2000年,杨君兴带领科研团队开始对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广泛而仔细的研究。“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治理保护鱼类,恢复野生种群并保护它不被灭绝。”

“到80年代后滇池湖体几乎看不见金线鲃了,在最初做科研调查的时候几乎捕捉不到野生滇池金线鲃,最终是在滇池源头白邑的黑龙潭附近找到了一个很小的群体,这才有了研究对象,将部分个体带回实验室进行驯养繁育研究等。”杨君兴说。

找到野生滇池金线鲃种群仅仅是实验室遇到的第一个小关卡。杨君兴回忆说,野生滇池金线鲃在野外水体生长的很好,也能进行正常的繁殖。但是,带回实验室的金线鲃却不繁殖了。

滇池开渔节 记者 杨峥 摄

34.jpg

“金线鲃在试验鱼池里的精子和卵子始终不成熟,没有办法正常实施人工授精。”杨君兴说,更严重的是某些金线鲃个体甚至都不排精了。“没有成熟的精子和卵子,即使采用人工授精等方法也无法正常受精繁育。”

要想挽救濒临灭绝的滇池金线鲃,就必须攻破解决金线鲃正常受精从而实现繁殖培育这一难关。“这也是实验室繁育金线鲃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杨君兴说,滇池金线鲃在野外几百万年来都能正常繁殖,那么在实验室里肯定也可以正常繁殖。

至此,实验室开始一项项分析研究金线鲃繁殖所需条件:第一个攻克的是鱼要吃什么食物才能帮助其性成熟,让饵料配方高度吻合野外食谱;第二个攻克的是在野外自然繁殖所需温度、水流、光照等诸多具体因素,逐步趋近野外需求。

这一难关一走就是三年多的时间,团队里很多成员纷纷认为繁育不会成功了。“鱼类不会说话,只能依靠我们一点点摸索和观察。”杨君兴说,每一年获得一点点经验总结,每一年都在不停往前推进一小步。

“出苗了,出苗了。”2007年,实验室终于繁殖出了来之不易的300多尾鱼苗。“所有珍稀物种只要满足所需条件,就一定能够实现自然繁殖。”杨君兴告诉记者,实验室最终摸索出金线鲃性成熟后,其受精率从一小时以上受精的30%成功提高至半小时内受精的70%,极大地提高了受精率。“必须要求精子和卵子同步成熟并控制在半小时内实现人工授精。”

今天,实验室从最初300尾的出苗到现在具有年产千万尾的能力。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难题突破,成功从濒临灭绝的物种到重新恢复野生种群。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截至目前,已在滇池流域放流了180多万尾。

同样,有着抚仙湖精灵之称的“云南四大名鱼”之一的“鱇浪白鱼”在90年代也差点惨遭灭绝。

1987年,抚仙湖年产鱇浪白鱼1500吨以上;

1989年,抚仙湖年产鱇浪白鱼仅1吨左右。

32.jpg

展示的鱼类标本  图为视频截图

两年时间,锐减一千多吨,鱇浪白鱼眼看就要灭绝了。“只靠管理保护是不行了,必须要进行繁育研究挽救其濒危的局面。”杨君兴说,鱇浪白鱼濒危的原因正是抚仙湖引入“银鱼”外来物种而惨遭灭顶之灾。

“成年银鱼只有5公分,而同样5公分的鱇浪白鱼却是幼苗阶段。”杨君兴解释说,鱇浪白鱼和银鱼都喜食同样的枝角类浮游动物。“数量庞大的银鱼截断了鱇浪白鱼的食物链,直接造成幼苗鱇浪白鱼因饥饿而大量死亡,无法发育成成鱼,造成其种群数量锐减。”

实验室通过1年的仔细研究和探索,成功出苗鱇浪白鱼,实现了人工繁育。目前,通过实验室的成功繁育,抚仙湖基本每年有10多吨鱇浪白鱼产量,成功恢复鱇浪白鱼野生种群。

而今,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等一度濒临灭绝的云南土著鱼又“复活”了,重新出现在滇池和抚仙湖等湖泊故里,恢复了昔日的光景。

35.jpg

抚仙湖风光  玉溪日报 供图

实现产业化 打造高原特色渔业

“复活”濒危物种是实验室科研的重中之重,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高原渔产业,是实验室主攻研发的另一个方向。

“要实现产业化,打造高原特色渔业更好的防止物种走向灭绝困境。”杨君兴说,实验室在成功繁育和恢复野生滇池鲃种群的同时,实现了高原特色鱼类培育产业化。“本土的生物产业才能真正带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实验室采自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以生长快速和肌间刺弱化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时13年,经连续4代选育出的生长性状优良、肌间刺弱化、抗病力强的滇池金线鲃优良养殖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

实验室近年来研究的鱼类 图为视频截图

“实验室培育出了一种生长速度比野生种快37%,肌间刺优化程度达78%以上的新品种,既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经济效益还提高了金线鲃的食用品质。”杨君兴说,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是实验室的一个重大进展,既可进行水产规模化养殖,形成具有云南高原特色鱼类产业,还能实现较高经济价值,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化能更好拯救土著鱼被灭绝的困境。

“实验室将养殖和繁殖技术传授推广给养殖户,实现了金线鲃的产业化。”杨君兴说,目前我省已经在部分淡水湖泊和池塘里进行人工养殖。

2018年5月,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通过农业部水产新品认证,也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国家认证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实现我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既标志着滇池金线鲃有望实现规模化商业养殖,也是我省鱼类从保护到可持续利用的成功案例,证明了云南土著鱼类渔业产业的可行性。

杨君兴为记者介绍我省土著鱼

通过实验室的不懈研究,曾经惨遭灭绝的滇池金线鲃成功回到百姓的餐桌上。“滇池金线鲃具有较高的DHA,保健价值很高,因为其独特性,市场需求较旺盛,价格达到600元/公斤左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杨君兴说。

近年来,实验室不仅在培育滇池金线鲃产业化,同时培育软鳍新光唇鱼等土著鱼产业化。

软鳍新光唇鱼 记者 杨萍 摄

“软鳍新光唇鱼”同样作为云南特色物种,实验室经过一年的培育研究突破繁殖难关,让其从少量繁殖实现大量繁殖,选育生长速度更快、更适合池塘等地的生长的个体。“该品种有望成为云南省第二个水产新品种。”杨君兴告诉记者,软鳍新光唇鱼体色鲜艳,有一条很明显的黑色线条,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既能作观赏鱼也能食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产业价值。

“该品种比滇池金线鲃的适应性更广,水温、水域的适应性更强,从浙江、福建到广西云南等地都适合生长。”杨君兴说,软鳍新光唇鱼更适合我省产业化推广和应用,也是实验室近年来实现鱼类产业化的标志性产品。

和科学家聊一聊
 

36年,杨君兴和云南的鱼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我羡慕云南鱼类的多样性,原本是打算从事鱼类进化等鱼类学研究,却没想到一直走在了鱼类养殖的路上。”杨君兴说,光是理论研究不行,尤其是目睹了抚仙湖鱇浪白鱼濒临灭绝的时候,我知道我必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濒危物种。

36年,杨君兴致力于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利用,“复活”了三种云南濒危土著鱼,并使其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

36年致力鱼类研究和保护初心不变的秘诀就是兴趣。

“我喜欢鱼类研究,从最初简单的研究鱼类养殖和繁殖,逐步到现在随着社会需求,研究鱼类种群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需求。”杨君兴告诉记者,始终围绕云南的鱼,始终走在研究鱼类的路上。“云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其多样性具有全球价值。虽然我头发白了,但还有很多濒危鱼类在等着我。”

一辈子和鱼打交道,杨君兴更希望广大群众保护水体环境、正确保护鱼类。

“第一,要保护好最基础的入湖河道,不要倾倒废物垃圾等;第二,要不断重建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第三,呼吁大家正确放生,在本土水生系统里放生本土物种,不要随意放生外来物种。”杨君兴告诉记者。

24.jpg

实验室名片
 

云南省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五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提升云南渔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水产良种创制能力,引领云南水产业向高原土著特有渔业方向发展,致力于高DHA含量等高保健效能的绿色、健康新品种的研发,服务云南省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需求。

实验室的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高原名贵特有鱼类养殖新品种创制;名优特色鱼类产业化推广;名优特色鱼类健康养殖;高原鱼类迁地保育;高原鱼类种质资源库建设等。

目前实验室的近期目标是:

1)高原特有土著鱼类养殖新品种创制方面,完成软鳍新光唇鱼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储备2-3种具有重大产业前景的在研高原鱼类养殖新品种。

2)名优特色鱼类产业化推广方面,针对山区扶贫的特殊优势,进一步扩大水产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淡水鱼类中DHA含量最高者)的推广面积。

3)名优特色鱼类健康养殖方面,重点建立滇池金线鲃和鱇浪白鱼等为代表的高原特色鱼类的病原防控技术和健康高效养殖模式,输出绿色、健康、有机的鱼产品。

4)高原鱼类迁地保育方面,继续开展高原鱼类的迁地保育研究,累计实现150种高原鱼类的迁地保育,累计突破45种高原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5)高原鱼类种质资源保存方面,累计保存250种高原鱼类种质资源,约占全国土著鱼类总数的20%。

6)新增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3-6项;申请专利2-5项,制定相关标准3-6项,推广养殖面积500亩以上;与2-4家企业建立“产学研用”联合体,形成研究成果高效转化机制,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全国土著鱼类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云南网记者 杨萍 龙彦 视频制作 段芃 实习生 张露露

【相关报道】

请关注!云南网将推出《揭秘云南重点实验室》专题系列特别报道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一个古老学科的新“变法”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看这群“护花使者”如何玩出“新花样”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一株“南国神草”的成长之路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与5.2亿年前的古生物“对话”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揭秘生物界的“特洛伊木马”战争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和“聪明的植物”打交道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以“国家战略”为契机 抢占“人工智能”新高地

【揭秘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植物王国”里的化学语言“对话者”

责任编辑:自然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