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云密布】“彤”为朱红色。此图摄于元阳县胜村,日出时分漫天的雾霭彤云下,梯田显得脆弱渺小,这种雾霭是天晴的预兆,日头升到一定高度雾霭消散。彤云由五正色和间色混合而成。古人将五正色设为基色(现代主要是用RGB三原色),按照五行五向分别对应。红色居南,在五行中属火。
【浮光跃金】晨辉映照在雾霭笼罩的山寨之上,闪现出金色的光芒。哀牢山因哈尼梯田而闻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为友、寄托文人情怀的一个符号。这一抹金色,仿佛是梯田山寨流淌的那些记忆的颜色,灿烂而忧郁。
中国传统美学,如果说盛唐是雄壮豪迈、气象万千的景象,那么宋代则是返璞归真、格物致知的质朴姿态;人们用墨画画、烧造单色釉瓷器,而且要求绝对单纯。在哈尼族聚集的哀牢山,山色青翠,为常人所见,但绿中带蓝的碧色,却是对自然的浪漫想象。相传800多年前,北宋徽宗皇帝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皇帝要的这个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天青色,他要的是大雨过后,云彩裂开的缝隙里面的那个天青色。它是粉粉嫩嫩的青,不是那种非常耀眼的蓝。徽宗的这道圣旨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烧造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那种颜色的瓷器。所以宋朝是中国审美哲学的划时代时期,典型审美追求就比如对青花瓷之美的意境:“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即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生命之色】金平县阿得博乡马鞍山村,两位哈尼妇女在用板蓝根提取植物染料靛蓝膏。方法是,采其茎叶置于池中加水浸泡发酵,捞去茎枝,加入石灰浸湿搅拌,数日后将其沉淀捞起。紫色一词来源于古代法语中的Violate,意为一种开着紫色花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蓼蓝草。板蓝根靛蓝色之于哈尼人,是一种大自然的森林之色、生命之色,是哈尼族中一种重要的特殊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