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首页 | 邮箱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共同参与 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
//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4日 08:19:00  来源:云南日报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就是我们的新担当新作为。

  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绿色是云南最亮丽的底色,也是云南享誉四方的“名片”。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昨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分析研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部署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工作。

  坐拥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的云南,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任。对云南而言,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胆改革创新,系统全面推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乎发展、稳定和民生,既要到点到位治标,更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久久为功治本。”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压舱石”,也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多部地方法规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为深入、有序推进生态云南建设构建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队,调整充实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按八大标志性战役分设8个专项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构建齐抓共管、常抓不懈、抓实抓牢的工作格局。在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及实施意见的同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水污染防治和水功能区管理等改革取得突破。狠抓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我省实现对16个州市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我省发布《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红色名录(2017版)和省级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国内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进入省人大立法审核程序。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出台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省河湖库渠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全覆盖,实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

  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我省积极构建以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主体的“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南盘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成功签订赤水河流域云贵川三省生态补偿协议,开展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奖励机制研究;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现省级和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同标准和管护全覆盖,建立补偿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规范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为此,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及目标考核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杜绝为追求GDP的政绩工程而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

  放眼全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各地纷纷出实招,求实效,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昆明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河(段)长制,纳入“国考”的12条入滇池河道水质全部达标,滇池全湖水质持续保持在Ⅴ类;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率先在全国推行绿色经济考评制度,景东等17个县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量化到干部考核,针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实行综合考评“一票否决”;玉溪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覆盖全流域的责任体系,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在全省率先建成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点位覆盖全市各县区;大理州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纳入州对县综合考评体系,环湖截污PPP项目、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生态补偿等取得了较好成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董翔宇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