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文娱 >> 正文
让艺术自在生长 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跨界艺术展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4日 20:25:22  来源: 云南网

  连日来,在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的老厂房内,一场打破常规的跨界艺术展正在进行中。斑驳玻璃窗透进的阳光与水泥地上的几何光斑交织,61岁策展人、摄影师吴宝芳精心策划的这场展览,让艺术的边界如春日融雪般慢慢化开,也让这片曾沉寂的工业遗址重焕生机。

  一场不被定义的展览

  11年前从北京来到昆明的吴宝芳,始终坚信“这里的每块砖都在讲历史,艺术不该让它们沉默”。此次展览中,他不给任何作品命名,也不附加文字阐释,他认为“照片百人百读,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感受”。

  展览现场,不同代际、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此相遇、碰撞、融合。AI工程师让旧时光与新算法对话,服装师用醋泡软双手准备在百年老布上刺绣,年轻摄影师捕捉生命律动,花艺在废旧工业空间里重绽光彩……他们共同探索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使展览成为观察中国当代艺术流变的绝佳样本。

  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的前身是曾辉煌一时的昆明重机厂,在时代浪潮中一度沉寂。如今,艺术与创意为它注入新生,正续写着与西班牙毕尔巴鄂相似的故事——从工业老城向艺术地标蜕变,彰显出城市精神文化厚度的重要价值。

  艺术家与昆明的羁绊

  众多艺术家在昆明驻足,与这片土地结下深厚缘分。曾有20年舞蹈经历的白公子,将舞蹈中的视觉元素与花艺结合,创造出融合昆虫、海洋生物等元素的“异世界的生命”花艺装置。他拒绝了去上海或北京发展的建议,坚定地留在云南,“这里是我的根,也是灵感的源泉”。

  5年前从国家民族画院退休的书画家陈根,毫不犹豫来到云南。云南丰富的艺术基因滋养着他的创作,“昆明有中国最好的矿物颜料厂,在这里提笔,等于直接从大地的血管里蘸墨”。他在宣纸上写下“云南自信”四个大字,落笔时不经意滴落的墨痕,被他视作“云南自信多一点”,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坦然与热爱。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

  传统与新潮在此次展览中完美交融。平均年龄30岁的色彩云南艺术创意团队,通过AI技术为照片赋予新生命。团队的大马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技术表达云南特有的“慢生活”哲学,“新技术就像给火塘加了鼓风机,能让传统的火焰烧得更旺”。

  在AI作品对面,是诗人、书法家胡若一在巨幅照片上创作的丙烯诗歌。朱红色的丙烯与洋洋洒洒的诗歌相得益彰,他认为“艺术就是要打破边界,诗歌给了照片灵魂,照片给了诗歌肉身”。

  年龄与领域的界限消融

  上海新锐摄影师韩曙光起初担心与“老同志”合作会有代沟,但20天的拍摄历程让他改观。“其实,别看我们之间有着40年的年龄差距,但他们特别爱学习新鲜事物,而且他们的功底非常硬。”年龄成为两种时光的对话,照见艺术与生活最本真的样子。

  子衣制衣的胡晓梅用几百年历史的老布亲手刺绣,为避免损坏布料,刺绣前会将双手泡在醋里,她绣的线比头发丝还细,足见对传统的珍视。昆缇娜美妆创始人王倩则突破商业美妆规则,将非遗元素融入妆造,探索美妆艺术的更多可能,“美不应该被定义”。

  这场跨界艺术展吸引了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人前来观展,他们在多元的艺术呈现中找到共鸣。正如艺术在昆明溶解了边界,自在生长,这片土地也因艺术而愈发灵动,续写着属于它的独特故事。

  云南网记者 彭锡

责任编辑:杜诗雨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