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阳宗海畔清风拂面。云南省投资促进局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开放聚势·合作共赢”全媒体采访活动中,一座面朝“大海”、被鲜花与老屋环绕的咖啡馆进入我们的镜头——原木吧台上手冲咖啡热气氤氲,百年老木桌茶台和花境相映成趣,端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安静地和这山、这水、这景融为一体……在滇烽(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他归贰号”咖啡馆,生动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而正在进行中的阳宗海海边村乡村振兴项目,更成为“旅居云南”的鲜活落子。
让“遗忘之地”焕发新生
“滇池、抚仙湖周边文旅配套已高度成熟,阳宗海却像被遗忘的高原明珠。”滇烽(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婷是汤池本地人,虽自幼在外求学,但对家乡的眷恋从未褪色。2023年底,团队通过无人机航拍意外发现阳宗海施家咀湿地的绝美风光,视频在社交媒体成为爆款,让这片“秘境”进入公众视野。
“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源禀赋的必然。”陈云婷表示,阳宗海距离昆明仅一小时车程,却保有原始生态与宁静氛围,契合现代人追求“逃离喧嚣”的旅居需求。
经过调研,陈云婷团队以“归乡情怀”为纽带,将阳宗海边背山面海的海边村定为企业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这个古老的村落有着令人惊艳的资源,却不为人知,这里现有47户农户、130位村民,多为留守老人,年轻人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团队希望通过文旅激活沉睡资源,让“遗忘之地”焕发新生。
如何为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项目提供更好的助力?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迅速响应,通过一次次实地调研,为项目量身定制政策支持,协调土地审批与基础设施,鼓励创新业态入驻,加速了项目落地。如,海边村道路原为30年前的规划,政府协助优化路线,打通“最后一公里”。这种“服务型”营商环境,让企业敢投资、能落地。目前,滇烽文旅已投入自筹资金近1000万元建设先行示范点,并计划总投资约3000万元,打造可持续的文旅生态圈。
“我们5月份开业以来,通过线上新媒体引流,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里。”她介绍,团队自建抖音、小红书账号,发布航拍视频与生活方式内容,转化率超98%。咖啡馆周末日均客流量500人次。今年,团队还将联合旅游KOL发起“千万流量计划”,目标曝光破5000万,并举办摄影展、旧物改造工坊等活动,强化“阳宗海=宁静旅居”的IP认知。
如今,滇烽文旅以“玩真的、搞新的、一起赢”为核心价值观,组建了包含设计、施工、运营、新媒体在内的37人全链条年轻团队,拒绝外包,确保品质可控。陈云婷强调,公司聚焦“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四位一体,为海边村量身定制振兴方案。
针对中高端客群,海边村乡村振兴中规划了12栋精品民宿,分设“精品”“度假”“康养疗愈”“禅修”四类风格,年均房价定位在800元左右。“稀缺性决定价值——每栋民宿直面湖景,融合中医理疗和养生特色,让旅居云南更加多元化。”陈云婷介绍,公司已与在云南有着30多年历史的中医品牌——鸿仁堂中医馆达成战略合作,由36位专业中医提供药膳食谱、温泉药包及理疗师培训,实现医养结合。即将开业的汤池集镇的“他归一号”温泉民宿将作为头阵,为汤池温泉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样本。
农文旅融合带动村民共富
什么是旅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在陈云婷规划里,海边村的振兴首要的就是不破坏原有风貌,老屋只进行修缮不拆建,原有村民继续在这里生活,村民生活场景将成为旅居亮点,更重要的是不恶性竞争,统一业态规划。“比如在咖啡馆可以一眼看到邻居家的土墙,一杯咖啡定价18元,却用进口豆拼配提升品质,游客坐在院里,看老人喝茶、孩童嬉戏——这才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云南。”
“乡村振兴不是‘造景’,而是让村民成为主角,我希望到这里旅居的人,看到的不是一个没有烟火味的村庄,而是能真正了解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吃到农户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陈云婷团队设计“农户+平台”模式,利用村内林地与耕地,引导村民种植生态果蔬、散养土鸡,公司通过咖啡馆和线上渠道代销农副产品,价格透明,村民足不出户增收。
“一位摄影爱好者想买土鸡,我们发动村民上山捕捉,结果发现一户老人养了100多只鸡卖不出去——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痛点。”她表示,现在咖啡馆周末帮销村里土鸡蛋、蔬菜、土鸡等备受欢迎,有的农户日增收近百元,未来,预留地块将种植花卉经济作物,结合环湖骑行驿站、户外训练基地,形成“生态果园花田示范区”。
依托汤池镇彝族村落底蕴,公司计划招商引入彝绣、竹编、陶艺、版画等特色工作室,打造“文创手工业态区”。着力孵化汤池酱菜,陈云婷团队创新小包装设计,推出“一人份”便携款,结合咖啡馆场景销售。“游客带走的不只是酱菜,更是云南记忆,我们希望提升品牌化水平,让非遗‘活’起来。”
目前,他归已带动20余名本地青年就业,未来民宿运营岗优先村民,通过“他归乡村公益计划”,培训村民参与服务,提升家门口务工收入,吸引年轻人回乡。陈云婷总结:“我们不要‘空降式’繁华,而要打造‘漏斗模型’——筛选出真正追求静谧的旅居者,让他们住一周、一月甚至一季,成为云南‘生活家’。”
置身花境,远眺波光粼粼的阳宗海,陈云婷感慨:“有人说情怀难变现,但在这里,情怀与商业找到了平衡点。”
滇烽文旅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合力——政府营造环境,企业注入专业,村民共享红利,在这个宁静的老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阳宗海画卷正徐徐展开。陈云婷的愿景朴素而坚定:“让世界看到,云南不仅有风光,更有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抒燕 王璐瑶 段毅 图片/视频 徐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