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靖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根本性举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15万余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过程中,南方电网曲靖供电局倾力服务,聚焦“通水”“通电”等关键环节,大力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
2020年以来,曲靖供电局涉农领域电网投资23亿多元,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站12座,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4491千米、变压器3090台,增容640895千伏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灌溉设施提供了强劲动力。
优质电护航,高标准农田带来全民丰收
曲靖市马龙区纳章镇左左碧村48岁的种植大户范艳坤在马鸣乡租了12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和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年均产值600多万元。
范艳坤的事业,始于7年前。当时,刚从汽车维修行业转行的他,在马龙区月望乡租了260亩土地尝试种蔬菜。也就是这次“尝试”,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之所以取得成功,稳定可靠的供电是关键。”范艳坤介绍,1000多亩蔬菜,每星期必须浇一个遍,菜地用的肥料,也都是“水溶肥”,全部都得用电抽。
“7年多的时间里,电力供应从未影响过蔬菜种植。每过一段时间,供电所的师傅就会上门了解用电需求。但凡遇到用电问题,只要给供电所打电话,不管啥时候,一定有人及时赶来帮忙处理。”范艳坤说。
得益于气候、土质等优势,曲靖市蔬菜产业方兴未艾,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是“南菜北运”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菜篮子”基地。
走进沾益区白水镇勺达村,村党总支书记汤燕林正在忙着蔬菜种植基地的“培育”工作。该村10000多亩土地,已有568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经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后,决定全部用来种蔬菜可蔬菜产业发展起来后,每年可为村里1500余人提供务工岗位。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因缺乏浇灌用水,只能种玉米。每亩地的年收入最多只有1300元。种蔬菜后,每亩地的年均净收入可达7000多元。”已经在高标准农田区域种植蔬菜数年的汤林锋表示,“关键是电力供应要有保障,否则,品质和产量都会受影响。”
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给种植户带来发展产业的“商机”,还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每年向当地村民支付的劳务工资就达30余万。”汤林锋介绍,虽然他的种植面积只有50余亩,行情好时每年的毛收入可达100余万。
菜产业发展起来后,为“想外出务工而不能外出”的张秀琼带来了就业机会。从家到蔬菜基地,步行只需10分钟。除了务工外,张秀琼家中还种了30多亩土地,饲养了10多头牲畜。
电抽水助力,山梁高地迎来发展“机遇”
孟春时节,滇东北地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在会泽县娜姑镇乐里村,58岁的许国勇激情满怀。
这位曾任过镇财政所所长、现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的老同志,正倾尽全力为家乡作贡献。他整日奔忙的首要工作,就是村里的1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1300亩待建设的农田位于乐里村后的山坡上,由于地势高、坡度陡、没有灌溉水源,一直以来,这些地里只能种植玉米。
“很多年间,要一直等到雨季,玉米才能发芽。错过了节令,产量会受很大影响。”70岁的村民张正芳说,如果后续没有浇灌水源的话,长出的苗也不能很好地成长。
这一状况,让自幼在村里长大的许国勇感到惋惜。在他看来,乐里村的地热资源丰富,全年气温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所缺的,就是浇灌水源。“一旦改造完成,村里的土地和村民的生活都会大变样。”
按照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曲靖会泽供电局将配合地方投资200万,安装4台变压器并建设相关线路,支持当地建设水泵等抽水设施,从2公里外的以礼河二级电站引来水源。
“到那个时候,我们这1300多亩土地,将彻底由之前的‘靠天吃饭’变为‘旱涝保收’。”许国勇说,待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他们将在地里全面推广种植制种玉米,在可靠浇灌的保障下,每亩的产量可达400公斤,净收入1300多元。待大春玉米收获后,还将在地里种植蚕豆、红薯、蔬菜等小春作物。一年下来,收入是现在的5倍还不止。
因电省劳力,一天可干完两天的活计
在拖车村,王海洪谈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盈盈笑容充满脸庞。
这个土生土长的拖车人,在村里租种了100多亩土地,种植烤烟、红薯、玉米等作物。2024年,仅仅是烤烟创造的毛收入,就达40余万。
“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灌溉水源引到地旁,不仅劳作方便,还节省了大量劳力成本。”王海洪介绍说,在娜姑镇,大部分年份的冬春季节,都会遇到干旱。以往移栽烤烟苗的时候,用水都需要从水塘引来。在拖车村,并非所有的土地都能在不远处找到能用水管引用的水源。绝大多数地块,需要用三轮车去到几公里外的水库拉水。
“拉水耕种的时候,5个人一天只能移栽1000棵烟苗,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水直接引到地边,5个人一天可栽2000棵烟苗。”王海洪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民用电把水抽到山坡高处的17个蓄水池,然后利用沟渠、管道等引到地边,距离水源最远的地块,才有100米左右,为作物浇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大幅降低了土地耕种的劳力投入。
几乎全村村民,都享受到了王海洪这样的“红利”。拖车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邓金长表示,拖车村是纳古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收益村”,全村8905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就有7700亩。
云南网通讯员 杜明彦 浦昭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