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风刮进安宁市和平学校孩子们大课间跳起烟盒舞
大课间跳起烟盒舞。
周三,是安宁市和平学校六(2)班学生代安庆最期待的日子,这天的大课间内容是烟盒舞。1月8日,安宁市和平学校近2800名学生变身非遗小传人,在大课间又跳起了传统的烟盒舞。
9点半,一至九年级的同学有序走向国旗广场、田径场、篮球场以及环校路上,在7分钟的跑操后,一段悠扬而又熟悉的旋律响起,烟盒舞开始了。同学们轻盈地跳跃、旋转,双手随着节奏弹拨着手中的烟盒。他们排成一列列长龙,随着音乐的起伏,舞步时而欢快、时而悠扬,在广场上绘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6分钟后,一曲终了,代安庆与周围的同学仍然很兴奋,烟盒舞让他觉得很好玩。“烟盒舞非常有民族特色,节奏很欢乐,跳完后心情特别好。”六(1)班学生骆书萱也有同感,她最爱听用手指弹拨烟盒时发出的那一声声清脆声响,“老师告诉我们,烟盒原本是彝族人民装烟丝的盒子,后来被他们发展成为一种乐器,我觉得特别有创意。”
安宁市和平学校党总支副书记马嘉介绍,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23%,其中彝族学生占了近一半。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决定引入彝族烟盒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大课间活动。然而,如何设计一套既适合孩子又能被他们接受与喜爱的烟盒舞呢?
学校艺术教研组组长丁香井和团队成员去了一趟红河州石屏县,在那里,他们实地观摩了当地学校开展的烟盒舞活动,得到不少启发。回到学校后,丁香井与团队成员着手编创属于学校自己的烟盒舞动作。他们挑选了一段彝语与汉语交织的音乐,并依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出一套包含预备拍及18个动作的烟盒舞操,其中还融入了围成圈打跳的环节,并根据学校场地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改良。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全校近2800名学生熟练掌握了这套独具特色的烟盒舞操。
经过多年摸索,安宁市和平学校相继在大课间引入了功夫扇和现在学生跳的烟盒舞,并编制了这两门特色课程的动作分解指南。如今,校园里大课间天天不重样:周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周二挥舞功夫扇,周三是欢快的烟盒舞,周四是篮球操,周五是经典的广播体操搭配欢快的打跳。马嘉介绍,学校会根据孩子的适应程度和喜好,灵活调整大课间内容,下一步计划引入传统的八段锦,同时淘汰学生不太接受的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除了大课间不重样,学校一整天的课间铃声也不重样,每一曲都是同学们用自己的歌声演绎的古诗词旋律,如《长歌行》《春晓》《悯农》等。学校通过这些经典诗词,以音乐的形式,润物无声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非遗这股旋风,也在校园里愈刮愈烈,彝绣社团、青花古韵、浅浮雕等特色社团,让同学们在针线穿梭间感受少数民族技艺、在纸碟纸盘上勾勒历史韵味、在画纸上“雕”出立体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每一名和平学子。(杨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