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各行各业人员携带资本投身农业,转变为职业农民的案例日渐增多。多个利益主体多样式合作经营的集约化、特色化小型农场不断涌现,这些探索和尝试为产业振兴提供了丰富的范本。
年过五旬的郑文荣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工程老板,由于近几年基建工程项目大幅减少,郑文荣面临无工可做的局面,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年纪,他选择了再次创业。他风趣地说:“小时候经常放两三头牛,现在很怀念放牛的日子,那就多养几头算了。”老郑的创业首选就是肉牛养殖。
肉牛养殖
2021年前后,肉牛价格高歌猛进,郑文荣对原来做工程时经营的红砖厂进行改造,建成10余亩的养殖场,养殖肉牛80头,种植饲草上百亩,购置大型饲草加工设备1套,总投资达300多万元。然而肉牛市场在2022年达到高峰后开始断崖式下跌,郑文荣高价买入的肉牛还没有出栏就已腰斩,但他却自嘲,“没有出手就不算亏损,只要活着就算赚了”。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场周边土地和饲草资源,2023年他又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菌草种菇基地,形成从菌种培养、菌棒制作和种植、食用菌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食用菌可在本土销售鲜货,也可烘干后向外地销售干货,市场需求较大。截至目前,第一批食用菌已逐步上市销售,实现了第一笔营销收入。
周荣是返乡创业人员,已在农业领域打拼了10多年,蔗糖价格好的时候他和当地群众流转土地100多亩,全部用于种植甘蔗,第一年就略有盈利,接下来几年都有收益。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他先后转行种植魔芋、豇豆,但因为病害等种种原因,多次出现亏损。
周荣种植的人参果
2023年他再次踏上市场考察之旅,瞄准人参果种植,经与大基地联合签订订单,筹集资金20多万元,种植人参果40亩。对于人参果产业,周荣下足了功夫,亲自把关每一个环节,从发芽到每天的成长,再到开花结果,肉眼能见的丰收让他喜形于色,但就在第一批开采之前的几天时间里,遭受了一波局域性冰雹气候,第一批价值较高的人参果全部打坏,万幸的是还有三四批果实未受大的影响,最终,周荣的第一批人参果种植保本略亏。
“农业投资者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越挫越勇的胆识,不然用金钱换来的经验就没有任何价值。”今年,周荣又种植了60亩人参果,目前长势良好,第一批果实品质上乘,对于今年的收成他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按照目前的长势和市场价格,采摘两批就应该能回本。”
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张东军,过去是做工程的,管理方面很有一套。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中,他感受到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决心和力度,于是打算发展农业产业。
张东军种植的茄子
2023年他种植50亩鲜食玉米,除去成本后略有收益。在总结身边朋友做农业的经验教训后,他认为农业要有自己可靠的基地,投入必要的基础设施,四季都要有产出。于是在2024年初他与当地农户签订了50亩10年期的土地流转协议,其中30亩用于建设大棚,并在集镇周边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冷库,预计总投资200多万元。工程未完工之前,他在剩余地块种植了茄子、西红柿、贡菜等品种,同时他又加强与外地的农业基地对接,确定大棚完工后的种植品种。“这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非常大,我们跟着国家走总不会错吧,多多少少应该能赚点”对于未来的发展,张东军充满了希望。
在凤庆县雪山镇,投资农业、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为数不少,涉及肉牛养殖、生猪养殖、茶叶产业、核桃产业、特种种植、乡村旅游开发等领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变,不仅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缩短农业产业运行周期,还能吸引部分家庭经营的农户向务工人员转变,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速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通讯员 严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