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
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诞生于1947年春,由云南弥渡人尹宜公先生根据家乡弥渡的民歌《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整理改编填词而成。
尹宜公先生的家乡弥渡,是有名的民歌之乡,茶马古道使各民族文化在此交往交流交融,让弥渡成了民间音乐的聚宝盆。
弥渡民歌以徵、羽调式为主羽调式居多,落音基本上都是在6音上,《小河淌水》也是一首小调歌曲,充分具备了弥渡民歌的特点。
尹宜公先生在改编《小河淌水》时,分别从《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两首弥渡民歌中汲取灵感,《小河淌水》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高的传唱度,成为超越时代、跨文化的音乐语言,与其优美的旋律和歌曲产生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尹宜公先生的故乡密祉镇
在这首悠扬小调背后,有一段青年学子们开展人民民主运动的故事。
当时的云南大学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书记杨知勇曾论述:“《小河淌水》的活水源头首先来自弥渡肥沃的民歌土壤,而在第二条战线斗争中形成的音乐激情,是《小河淌水》的又一个活水源头。”
尹宜公1951年在云南省委党校学习时的照片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开展的以学生运动为主要标志的地下斗争,被称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革命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昆明是第二条战线的重要基地之一,合唱团是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重要阵地。当时,昆明的合唱团很多,“南风合唱团”“哈哈合唱团”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
在云南大学,“南风合唱团”由江鹜同志主编、其他队友通力合作的音乐刊物《教学唱》,为传播革命的、大众的、民族的新音乐作出了贡献。
在当时云大校园内,古城墙上的一间小土楼,尹宜公等中共地下党员都曾在这里住过。这间小土楼就是《小河淌水》的诞生地,《大理海子》《绣香袋》《竹四郎》《隔山叫你山答应》等弥渡民歌也在这里整理而成。
位于密祉的尹宜公先生故居内
《小河淌水》在《教学唱》首刊后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被四处传唱之后,由于形势紧张与革命斗争的需要,“南风合唱团”的不少老前辈离开昆明,转移至更广大的基层开展工作,也将《小河淌水》传播至各处。
尹宜公先生的女儿讲述:“我父亲戴上墨镜、穿着长衫,在晚上骑着单车,在特务的监视下,一溜烟出了云南大学后门。”
1948年9月,中共滇西工委派尹宜公返回家乡弥渡,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党的组织。10月,尹宜公、史国泰、朱浴三人组成了弥渡第一个党小组,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弥川大地点燃。
2011年,弥渡民歌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河淌水》是弥渡民歌的代表作。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弥渡民歌保护传承的决定》已于2024年5月1日起执行。
革命前辈留下来的传唱至今已77年有余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将清悠悠地流淌。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苏航 李丽 秦蒙琳 李文诗 石瑛 张顺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