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在牛栏江干流形成红石岩堰塞湖,堰塞体高103米,危险级别为‘极高’。面对险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的技术团队第一时间参与应急处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短时间内排除了险情。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堰塞湖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思路,在得到同意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仅用6年就建成了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电建昆明院首席技术专家、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杨再宏说。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成果被授予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首席科学家、红石岩堰塞湖开发利用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宗亮率领的项目团队,基于多年来参与国内堰塞湖抢险处置的研究基础,攻克了堰塞湖风险识别与溃堰分析、堰塞坝性态评价与勘察设计、堰塞坝防渗新材料新装备与施工成套技术等方面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形成了应急抢险、勘察设计、施工技术、减灾兴利新模式四大创新成果。
研发堰塞湖抢险现场数据快速采集与处理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解决堰塞湖应急决策难题;研发堰塞坝开发利用综合评价软件,解决堰塞坝开发利用评价难题;研发环保型纳米级灌浆硅溶胶、水泥膏浆2种新材料,解决宽级配堰塞坝灌浆材料填充的技术难题;构建堰塞坝安全运行评价技术体系与全生命期安全预警模型,研发智能安全运行平台,保障堰塞坝安全运行……一项项创新成果构建起了堰塞湖抢险减灾与开发防灾高效协同新模式。
2020年6月,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地震造成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如今成为了利民工程,这得益于电建昆明院等单位多项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消除了次生灾害、提高了防洪标准、减少了环境影响,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工程名单。工程总库容1.85亿立方米,为大型水库,可供水8万余人,灌溉6.6万亩,年发电量8亿度,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4亿元。
国内多位相关领域院士认为,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能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目前,项目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堰塞湖应急抢险与灾害治理、水利水电工程风险分析,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也开创了堰塞坝减灾兴利、整治利用的先例,为堰塞湖灾害治理树立了典范。
云南网记者 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