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南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多元的地域风情,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东南,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接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的融合,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文山大地上的古建筑熠熠生辉。“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滇地建筑·文山篇”系列策划,精选推介文山州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共同探索发现古建筑之美。
剥隘古镇位于滇桂两省交界处,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相邻,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所辖,是驮娘江、那马河、普厅河3条江河交汇而成的右江起点,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南宋开始,剥隘就是古大理国到邕州商贸往来的要衢之一。明初,剥隘开始设立商埠,成为滇、桂、粤、湘等省际民间商品贸易的集散地,著名的滇铜和大理国的马匹等都从这里进入两广等地区,沿海省份的海盐、布匹之类也从这里进入云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依然是马帮和商船频泊的地方,因而剥隘亦有“滇粤关津 咽喉要道”之称,亦是云南通往两广等沿海一带的“丝绸之路”。
“剥隘”地名的由来,始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对壮族父女来此定居,其女名“爱”,在壮语里,父亲的发音为“博”,根据壮族的习俗,人们尊称爱的父亲为“博爱”。“博爱”父女极其乐于接待和帮助客人,很受过往客商的尊敬。凡是到过此地的人,回去后说起这个地方,都把“博爱”这一尊称当成代名词,久而久之,衍变成地名。后经多次演变,南宋时称“隘岸”,元初称“剥隘”,明朝和清嘉庆年间曾称“博爱”,民国时期又称“百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剥隘”。
2005年,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建设工程的开工建设,这个曾经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贸易频繁的古镇,亦沉睡江底。
青砖灰瓦、翘角飞檐,记录着历史,承载着乡愁。走进迁建的剥隘新镇,有一种独特的“新旧交融”的神奇观感:新,是因为它诞生在这里不过几年的时光;旧,是因为这里有按古镇原模原样迁建而来的博爱大码头(现称剥隘大码头)、粤东会馆、粤西会馆、江西会馆、观音庙、老人庭等古建筑,历经时光磨洗,留下岁月痕迹,承载着当地人难以抹去的古镇印记。
清晨洒下的阳光,给静静的剥隘大码头镀上了一层金色。站在剥隘大码头上,只见江面停泊着大大小小几十艘船,微风吹拂,水面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远望剥隘大码头,宛若海市蜃楼般的一栋楼宇;近看剥隘大码头,亦如一处仙宇楼阁,给人一种亦幻亦真之感。只见匾上雕刻着一只飞舞的巨型蝙蝠,蝙蝠口中衔含着“博爱大码头”几个大字的凹匾,栩栩如生,让人浮想联翩。这是一栋单开间、单进深、单檐门楼的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30平方米,檐墙上开有一道券门,给人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江面沿着71级台阶拾级而上,便可通过券门,进入剥隘新镇。据当地人介绍,原大码头位于古镇临江路,坐南朝北,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南宋时期,剥隘是大理国通往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大驿站,为“邕州道”水路的第一站码头。那时的剥隘可谓不夜天,一艘又一艘商船停泊于此,连天连夜进行着货物交易,画舫、游艇往来不绝、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1950年1月,从广西百色进入云南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也是从这里进入云南境内,大码头成为解放大军从广西进军云南的第一站。1997年,剥隘大码头被列为文山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江面拾级而上穿过大码头,再走四五十米,便可来到粤东会馆、粤西会馆、江西会馆、观音庙、老人庭等一批从古镇迁建而来的古建筑群。粤东会馆、粤西会馆、江西会馆一字排开,居中为粤东会馆,左右分别为粤西会馆、江西会馆。建筑样式为三进式院落的粤式建筑,分为前厅、正厅、后厅以及围墙院落,前厅、正厅、后厅沿中轴线排列,前厅与正厅间设有天井,正厅和后厅分别与围墙相连,左右两侧围合成两个院落。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建筑,前厅、正厅、后厅三幢建筑两侧山墙均高出屋面,作圆弧形风火墙,会馆木雕精致、彩绘图案生动。粤西会馆、江西会馆建筑与粤东会馆建筑相比简单一些,就一栋建筑和围墙相连的院落,馆内墙壁上镶嵌着数块剥隘古镇各类牌刻。
与粤东会馆、粤西会馆、江西会馆相毗邻的是观音庙、老人庭。在观音庙里,有南海观世音、弥勒佛等塑像,每年节庆,剥隘及周边群众就来此处祈求风调雨顺、家兴人旺、四季平安,而老人庭是当地人议事重地和祭祀祖先的场所。
走进剥隘,如同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码头、庙宇、会馆一一呈现,悄无声息地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这些辉煌和沧桑随着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建便沉入江底,成为剥隘人心头那道难以抹去的印记。但是,也随着广昆高速公路、广昆铁路建成通车和富宁港建设,以及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的建成,一个拥有秀美景色、航运贸易、旅游观光与低海拔体育训练于一体的新剥隘已经展示在世人眼前,美丽古镇重塑辉煌指日可待。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出品
统筹:唐莉娜
策划:和晓 李云淑
文案:张兴万 王明文
视频拍摄:马永明
视频制作:张兴万 农锦庄
海报设计:尹颖 李立
图片拍摄:王明文 贺志清
文字资料来源于:文山州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