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艳丽傣族服饰的选手和着鼓点声,迈着欢快的舞步依次上台展示鼓韵舞姿。鼓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赛场沸腾成欢乐的海洋。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象脚鼓舞”舞王大赛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燃情开舞。
象脚鼓作为普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傣族重要的打击乐器,广泛运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同时受到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作为象脚鼓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岩春,在不断创新中让景谷县的象脚鼓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威远镇芒冒村芒现村民小组,岩春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象脚鼓。“制作一只象脚鼓大约需要30道工序、历经1个多月方能完成。”岩春说,传统的象脚鼓多选用椿木,但椿木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树木,所以现在选用的大多是芒果木与水冬瓜木。选好材便要塑形,将木材雕出象腿的样子并将其掏成空心,再经过内部镂空打磨、外部凿刻打磨、纹路雕刻、蒙制鼓面、彩绘装饰等流程,才能制作出一只音质、音色上佳的象脚鼓。
景谷象脚鼓鼓声铿锵有力、响彻云霄,场面气势恢宏。在很多节日或活动中,敲响象脚鼓在表达喜悦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吉祥的祈愿。
如何将傣族的象脚鼓文化推广得更远?“象脚鼓和金水漏印都是傣族的非遗,我们将两种非遗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个产品两种传承,将其产品化、生活化,让大家都能轻松地接受它、喜欢它。”岩春说。
为促进象脚鼓文化产品多样化发展,除了在制作技术上进行创新改进,岩春尝试做了一些文创产品,把大的象脚鼓改成迷你版象脚鼓,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装饰品,也可作为伴手礼赠送亲朋,并将景谷县的陀螺和傣锦图案,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编绳融入象脚鼓制作中,让这些文创产品更时尚。“我想用年轻人的新思路探寻非遗走向潮流的新出路。”岩春说。
无论是坚守传统还是开辟新路,一代代非遗传承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将象脚鼓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见习记者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