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当非遗遇见云南】只此“绣”美 “非”同“遗”般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5日 11:11:00  来源: 云南网
 
 

  “小小绣花针,七十二般变化,不变的是传承千年彝绣的美好文化。泱泱大舞台,产销研一体化,织就的是民族共同富裕的七彩图画。”

  日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揭晓,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赫然在列。

  透过她的获奖揭晓词,我们能看到彝族服饰此刻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技艺本身,那服饰上璀璨的彝绣,承载着彝族人家传承千年的深厚文化,也成为了当代彝族儿女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艺术渠道和实现这种向往的现实道路。

 

经纬缕缕 “绣”出千年岁月

  彝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在长期的山地农耕和畜牧生活中,彝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从古至今,彝族服饰经历了树叶衣、草衣、树皮衣、兽皮衣,到披毡、百褶裙、羊皮褂、虎皮衣、火草衣、麻布衣、衣饰尾等,再到现代彝族服饰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彝家儿女在保持部分传统服饰的同时,不断地给服饰注入新鲜元素,使其衣冠服饰更加丰富多彩。目前,仅云南省楚雄州一地的彝族服饰,细分下来就有40多种样式。

传统彝绣服装

  然而无论如何变化,彝族服饰都以创意巧妙、配色大胆、设计精美闻名。长期以来,彝族妇女用一双双巧手,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虫兽鸟鱼、亭台楼阁变为图案刺绣于服装的各个部位,图案疏密有致,色彩和谐,针法巧妙,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四方八虎图”是远古黑虎图腾的记忆,能除恶避邪;马缨花纹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咪依鲁”的姑娘,喜鹊站在梅枝上是“喜上眉梢”; 灯笼纹表示“五谷丰登”……这些图案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使彝装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成为了其居住地的外在标识和文化符号。

彝族小女孩

  2009年,楚雄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块绣布,一根绣针,千回百转间,留住了时间,留住了岁月。

乡土T台 “绣”出世界舞台

  时光流转,我们已经很难追寻到千年前,到底是谁在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发起了赛装节。然而人同此心,大约这个人也是不忍这样美的彝族服饰被日常的琐细生活埋没,于是在每年正月十五发起了赛装节,让四里八乡的男孩女孩们,在这一天穿上自己最美的服饰,以田野为舞台、大山当看台、天幕作背景,赛装赛美到日头西落,对歌跳舞至皓月当空。

欢聚一堂度赛装

  这一年一年的赛装,绵延了1300多年,多少彝家男女在赛装节上一眼万年,多少服饰、歌谣、舞蹈的灵感在赛装节上碰撞出火花,多少彝族儿女的智慧结晶在赛装节上得以传播和传承?

  时至今日,赛装节已经被誉为“赛装之源、彝绣之根”,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第三方资本的介入,赛装节更是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赛装节期间,除了传统的赛装、对歌,当地还会开展商贸洽谈、文化交流、论坛等相关活动,并积极选送优秀的彝族刺绣产品等到州外、省外甚至国外进行走秀展出。云南其他民族也会带着自己优秀的服饰、特产等前来一同展出。活动期间,当地还会邀请知名人士作为嘉宾参会,邀请省内外媒体前往报道。一场赛装节,已经成为覆盖多个民族,延续全年的文化活动。

载歌载舞赛装节

  2022年赛装节期间,楚雄州发起了“云上赛装”活动,一方面设置了三个活动会场,并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新华网、七彩云端App、永仁发布等21个媒体平台开展联合直播,集中宣发,关注度很快破千万;另一方面在相关社交平台开展互动,紧扣用户喜好,打造话题关联短视频参与“云上赛装”活动,上线了“全民赛装秀小程序”游戏,提升群众参与度。在多方发力下,当年“赛装节”的曝光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破亿。

彝族“时装秀”

  2023年1-2月,春节、赛装节、武定牡丹文化旅游节连续发力,楚雄州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5.73亿元,同比增长7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62亿元,同比增长9.5%,节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滋润了当地发展。

指尖技艺 “绣”出致富梦想

  从文化传承起手,落针现实生活,有了更大舞台的彝族服饰,成为了彝族妇女勤劳致富,追求梦想生活的重要渠道。

  彝族的姑娘们,从小就看着家里的女性长辈们一针一线刺绣出美丽的衣服、包包,在耳濡目染中完成文化的传承。丁兰英也不例外,从小靠着母亲传授的彝绣手艺帮补家用。16岁那年,一位外地老板出价15元买下了她的刺绣包,丁兰英第一次意识到“彝绣只要做得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

丁兰英(右)指导“绣娘”制作绣品 记者 黄兴能 摄

  这笔“买卖”也激发了丁兰英的雄心。几经周折,2014年她成立了刺绣加工厂,2021年成立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南华七彩彝绣”)。多年以来,丁兰英奔走各地,发掘濒临失传的打籽绣、螺旋绣、抛花绣、缠针绣等彝族刺绣针法,积极为农村妇女、残疾人等农村留守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来。

学习彝绣技艺

  南华七彩彝绣以纯手工为主,纯手工和机绣相结合,探索出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彝绣产业链发展路子,先后开发出了6大系列260个种类800多款彝绣文创产品,成立1个加工厂和8个扶贫车间,2022年带动了2121名绣工就业,其中包括621名脱贫户、109名残疾人,创收1500余万元。

  曾经只能勉强糊口的手艺,变成了千家万户致富的幸福事业。近年来,楚雄州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新路子。2022年以来,楚雄州在全州103个乡镇建设彝绣车间、1105个村(社区)建设绣坊,实现了“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目标。目前,全州有彝绣市场主体594个,绣娘5.7万人,带动1100名残疾人就业,有国家、省、州级彝绣传承人37人,获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

彝花文创产业园 彭洪 摄

  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楚雄州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从0.21亿元增长到2.45亿元,增长了10.7倍;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到5.7万人,增长1倍;绣娘人均收入从563.04元增加到3180.7元,增长了4.7倍。

多方助力 “绣”出崭新未来

  一针一线,勾连起过去和现在,也不断“绣”出关于彝族服饰、关于彝族人家的未来。很多年轻人在彝绣的经纬间捕捉到彝族先民的智慧,也尝试将现代的审美加入到古老的彝绣中。

彝绣创意作品

  牟定县锦纳彝绣店的负责人普明惠从小伴随彝族刺绣长大,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工作室,将民族刺绣元素与首饰设计进行结合,制作各类纯手工民族饰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闲暇时,普明惠还学习了西欧立体绣、苏绣、乱针绣以及日本田园风刺绣,并将所知所学融汇入彝族刺绣当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清新民族刺绣风格。她还把扎染、印染、绘画、竹编与彝族刺绣相结合,做成了各具特色的彝族手工艺品,深受顾客喜爱。

彝绣创意作品

  无独有偶,同样毕业于设计系的“纳苏”品牌创立人樊志勇,回乡创业之初就以“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为理念,将精力集中在彝绣文创产品开发上,从原来的传统服饰拓展到杯垫、十二生肖等多种创意产品。绣有彝族纹样的笔记本、档案盒,绣上网络流行语的T恤,深受年轻人喜欢。

彝绣创意作品

  为支持更多年轻人逐梦彝绣,楚雄州还打造了助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孵化的“彝绣园”,出台了金融支持彝绣产业的“彝绣贷”,推出了保证纯手工绣品的“彝绣保”、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的“彝绣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造楚雄彝绣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彝绣识”,制定了彝绣手工刺绣行业标准,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彝绣标”,成立彝绣专家工作站和彝绣专家智库打造“彝绣库”,利用省内外展会、时装周等平台打造“彝绣秀”,持续开展“妈妈制造”等彝绣合作项目打造“彝绣造”,并推出体验彝绣传承的精品旅游线路“彝绣游”等……

彝绣服饰走秀 王洪 摄

从文化中发掘产业

以产业带动文化传承

如今的彝绣

正逐步走出深山

融传统纹样于现代商品

展民族气象于世界舞台

一针一线

正绣出一个新乡村、新未来

 
 

  策划:范春艳

  编辑:胡津滔 范春艳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云南网、楚雄日报、云南楚雄网、《瞭望》周刊、“文旅头条”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光明网

责任编辑:胡津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