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在滇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紧扣民生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大家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扎牢民生保障网
兜住民生底线,破难题、办实事、增福祉,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2023年,我们将把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作为优化财政支出的一个重点方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财政厅厅长王椿元介绍,云南省将主要从保障就业优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云南建设四个方面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扎牢民生保障网。同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毫不动摇推进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景洪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方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群众用药需求保障问题。她说,随着支付方式改革及医保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药品使用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对医保药品的支付条件和范围进行限定的必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从维护患者用药公平、改善医患关系、便于临床合理施治的角度出发,她建议将医保目录内药品支付范围逐步恢复至药监部门批准的药品说明书的范围,将用药选择权、决策权还给临床医生,保障患者用药需求。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全国政协委员、广南县第四小学校长龚健梅从教多年的愿望。她说:“随着‘一乡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持续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教职工配备还有缺口。以广南县为例,按照1:7的教职工与幼儿配备比例,全县还有1700多名教职工的缺口。”对此,她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配备保障,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此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要坚持培训“走出去”、经验“引进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增彩幸福好日子
代表委员们表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顺应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期待,持续擦亮幸福底色,让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作为“95后”,全国人大代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司土村委会委员白永康说:“我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就更加感到脱贫攻坚成果的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贴近民生,多做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持续前进。”白永康建议,要从环境整治、医疗保险等细处着眼,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我们的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26个绣娘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人,且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一半。”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陆芬交出的拓宽农村妇女就业通道“成绩单”。她认为,让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稳定就业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建议从优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着手,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影响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小富即安、小成即满”思想。
生长在哈尼梯田边,从事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全国政协委员、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对人居环境、精神文化十分重视。她认为,这二者都是民生幸福的题中之义,要继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新颜值”。同时,统筹做好哈尼梯田等活态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适度开发利用其经济、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特别是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
跑出普惠加速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代表委员们认为,新征程上,要聚焦重点领域,跑出民生建设加速度。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差距大,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深耕教育行业2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中学教师杨小华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发展。她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持续加大对基础薄弱的学校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建设步伐。同时,从政策层面加大对教育资源、教师配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治理,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达到课后服务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双升”。
“沧源县2022年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5480人,今年预计转移就业67000人以上。”全国政协委员、沧源佤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依娲娜见证了沧源县迈向“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目标的步伐。她建议,要立足云南是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应转尽转、能转快转,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以来,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李依娲娜建议,要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群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加快推进区域间信息平台深度互联、互通、互融,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云南网记者 杨富东 邓清文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