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野象迎来“婴儿潮”
8月12日
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
《新华每日电讯》整版聚焦云南亚洲象
刁发兴使用无人机监测象群,不远处一头亚洲象正在觅食
8月12日是第11个世界大象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亚洲象监测员们日夜“随象而动”。47岁的刁发兴,就是其中一员。
每天,刁发兴要在天亮村民出门前,确认村庄附近象群的位置。“大象很有灵性,它能感受到人们的善意,所以现在跟人距离比较近的时候,也不会害怕。但我们还是希望村民要跟野象保持距离,保证安全。”
“追象”多年,他对当地所有的大象都很熟悉,还给每头大象都取了名字。近年来,当地大象数量不断增加,每次有小象出生,刁发兴就像多了一个家人。“虽然大象变多意味着工作量变大,但也说明我们保护得好。”刁发兴自豪地说。
在江城县,跟刁发兴一样的大象监测员共有10人。他们熟知每头大象的性格、饮食、行动路线、健康状况,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追踪、观察象群,与象“同行”,守护人象平安。
刁发兴(右)在观察村庄附近的野象
清晨,刁发兴(右)使用无人机确认村庄附近的亚洲象位置
刁发兴在上报亚洲象位置
刁发兴在观察象群
刁发兴在上报象群动向
中国野象迎来“婴儿潮”
“象群北上途中出生的两头象宝宝都胖了一圈,今年象群又生了一头小象……”大象专家郭贤明说。短短一年多时间,云南这群明星象3次添丁,令他感到意外又惊喜。
象群进入生育高峰并非个例。去年底到今年初,西双版纳野象谷员工监测发现,活动在野象谷的4个象群有6头新生小象;在普洱市江城县活动的几个象群,近年来野象数量持续增加,今年新添了4头小象……一线监测员反馈,活动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
亚洲象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处村庄觅食
同步监测显示,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超过60头。数据证实,中国野象迎来了“婴儿潮”。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
“亚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介绍,大象孕期一般为20到22个月,通常每胎只产一仔,幼象出生后由母乳喂养到三四岁,直到母象再次怀孕,因此其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山林间觅食
“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人为干扰降低,是中国亚洲象近年来出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云南通过加强亚洲象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有效减少了“人象冲突”。
在野象活动区域,尽管野象可能破坏庄稼,但村民仍对野象怀着善意和包容。43岁的王川家在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目前村子周围有2群12头野象活动,其中有刚出生的“婴儿象”。“村民看到野象来了,就远远地待着,不去打扰它们,也没有驱赶野象的情况。”王川说,“如果野象破坏了粮食和农田,政府买的保险会理赔呢。”
育龄野象数量增长也是野象迎来“婴儿潮”的原因之一。随着亚洲象数量总体向上增长,进入性成熟期的雌性和雄性野象个体较多,种群结构健康,利于繁殖。
中国在新建基础设施中充分考虑亚洲象迁移廊道,避免其种群交流不畅。中老铁路在设计之初,有关机构就调查野象分布及其迁移通道,线路方案避开了野象主要活动区域。一些公路也以涵洞、桥梁等方式为亚洲象提供迁移通道。
亚洲象食源不断丰富,取食周期和孕期缩短也促成了生育率提高。陈明勇说,亚洲象“食谱”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多种食物扩充到如今的240多种,它们尤其偏爱玉米、水稻、甘蔗等营养丰富的“精粮”,这些作物种植面积大、分布集中,取食方便,亚洲象取食所花费的时间大幅缩短,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交流和繁殖。长期监测还发现,一些野象怀孕18个月左右就会分娩,孕期呈现缩短的趋势。
象群途经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村庄
陈明勇、郭贤明等受访专家认为,在全球亚洲象总量趋于减少的形势下,中国野生亚洲象迎来“婴儿潮”,这是区域生态环境向好和亚洲象保护不断提升的直接体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野象数量持续增长也给亚洲象保护管理、促进人象和谐带来新的考验。对此,中国正在云南规划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陈明勇表示:“国家公园将采取更科学、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好野象及其栖息地,促进人与象和谐共生。”(撰文 伍晓阳 赵珮然 王明玉)
象群途经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一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