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云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云南答卷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3日 23:31:04  来源: 云南网

报纸版面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云南答卷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独龙江

  冬日的独龙江,碧绿如玉。山坡上,郁郁葱葱的草果树长势良好。

  过去,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的恶劣自然环境,让峡谷深处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群众饱受贫困之苦。如今,乡亲们住上了结实敞亮的新房,道路一通,百事顺,百业顺。

贡山县独龙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通讯员 高玉生 摄

  彻底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持续奋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云南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篇章。

独龙族群众过上幸福日子

  

 
全面小康点亮幸福生活
 

  云岭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行——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小康成色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更幸福、边疆治理体系更完善、高质量发展优势不断形成。

  久久为功成就千年梦想。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84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150万人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云南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

  贫困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2.45万亿元,全国排位从2016年的第22位跃升到第18位。

姚安县官屯镇官屯社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铁路营运里程达4233公里,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4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商用试点和新基建全面推进。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00元和12842元,年均分别增长7%和9.2%。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42.53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万户,惠及628万人。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21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群体全覆盖,三甲医院州(市)全覆盖,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面达标,边境地区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百姓需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全面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小康不仅点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也点燃了云岭儿女的奋斗激情。从盼温饱求生存到重环保重生态;从走出大山到进城务工;从口袋鼓起来到精神富起来……美好的生活激励各族群众奋力前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珍藏的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照片

 

 
把幸福的日子过长久
 

  依托绿水青山,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生态种植业蓬勃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阿佤新歌”。

  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全天候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的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搬迁点新建的校园内,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孕育着新的希望;“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风景优美的苍山洱海成为大理最亮丽的名片;华丽高速、都香高速、临清高速……一条条巨龙纵贯东西南北。

  从乌蒙山区到洱海之滨,从峡谷深处到边境村寨,从壮乡苗岭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笑容越来越灿烂。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七彩云南,生态美、生活好,兴产业、稳就业,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乡村面貌大幅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质量小康生活的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全省4700多万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报纸版面

 
 
 
 
 
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核心速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会见独龙族群众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龙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沧桑巨变,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挥我国制度的优越性,继续把工作做好、事情办好。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在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施甸县木老元乡的布朗族学生吃上可口的饭菜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今,云南在新的征程上,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向着幸福、向着美好奋进起航。

 
云岭山乡巨变 圆梦全面小康

  周末,昭通市卯家湾安置区和悦社区的集贸市场热闹非凡,香肠、腊肉、黄牛干巴的香味萦绕在鼻间,令人垂涎。社区搬迁群众朱均碧穿梭在摊位间,逛得悠闲而舒坦。“今天先买一部分,等安置区的年货街开始,到时候花生、瓜子、年画、糖果全部购齐就可以安安心心过年了。”

  2019年,朱均碧与来自昭通市5个县区的山区群众共3万多人一道搬入卯家湾安置区,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为采购年货在山路上往返两三个小时彻底成为了记忆,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脚就上公交车,日子越过越舒心。

西畴县西洒镇文创车间壮族群众制作的玩偶

  云南曾是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实施了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万人口大搬迁。如今,从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靖安新区,到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会泽新城,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市政大道纵横交错,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来来往往,学校、医院、商超、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群众告别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路网、电网、通讯网进村入户,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云南省还创造性地建立了政府救助平台,防止农村低收入人口发生规模性返贫。截至2021年12月23日,政府救助平台共收到群众申请15.4万余件,已办结13.7万余件。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云南的面貌彻底改变。 

 
展开幸福画卷 接续乡村振兴

  阳光穿过佤族风情浓郁的寨门,洒落在石子路面。推开司莫拉村农家小院的门,主人李发顺和妻子正在教游客做大米粑粑,院内笑语欢声、暖意融融。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在李发顺家里,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时光荏苒,两年过去。“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边。

  2017年已经脱贫的李发顺并没有止步,这些年他发展养殖,开起了农家乐,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村里也建起了司莫拉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厂……找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司莫拉村步步向前。观光油菜田里种子正萌芽,幸福广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在回荡。在村民们的生活中,幸福二字是如此具体。

宜良县耿家营马蹄湾五色稻田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有特色。立足云南气候立体、生态优良、生物多样、民族文化富集等资源禀赋,全省发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具有独特品质和小众类消费群体的产业加快发展。如司莫拉一般的幸福乡村在云岭大地处处涌现。

  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镇162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3个。打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传统农产品、乡土手工业、家庭老作坊唤醒人们舌尖上的记忆、记忆中的乡愁。如今,我省脱贫地区“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绘就温暖底色 做实民生保障

  年关将近,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沃尔玛超市国贸店里,各类糖果、食品、腊味、酒水等特色年货将货架“挤”得满满当当,各种款式的小老虎玩偶、贴画、挂件和春联将整个店装点得年味十足。

  民生连着民心,牵动千家万户的生活。云南省抓住就业、住房、教育、卫生健康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人社部门通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始终保持了全省就业大局的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党的十八大前的2511.23万人增加到2020年底的3151.52万人,增幅25.5%。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居民健康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26626所,16个州(市)实现三甲医院、中医(民族医)医院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政军警民10余万人坚守边境一线,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

  2021年前三季度,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0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6元,同比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1.9%;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全省农村分别高出0.5和0.2个百分点,与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两年平均增长10.1%。

油菜花开成为乡村振兴打卡点。通讯员 王春梅 穆王成 摄影

  一组组数据,一次次进步,都成为人民至上的温暖注脚。

  今天的云南,基本民生保障更加夯实、基本社会服务更加通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取得新成效、新进步。无论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还是在秀美如画的乡村,百姓们都过着吃穿不用愁、住房有保障、看病花小钱、孩子有学上、休闲有去处的生活,桌上飘香的饭菜、超市里新鲜充足的食物、平整宽敞的道路、风光秀美的公园、干净安全的房屋、设备齐全的医院……每一项温暖的改变,都是幸福生活的证明,云南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  

  数说变化

  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7847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

  2021年前三季度

  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0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二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6元,同比增长11.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1.9%

  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元,同比增长12.1%,比全国、全省农村分别高出0.5和0.2个百分点,与2019年前三季度相比,两年平均增长10.1%

  云南网记者 胡梅君 赵丽槐 谭雅竹 沈迅 杨峥 陈飞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崔庆波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