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COP15召开 “云南元素”展现生物多样性之美
海埂会堂呈现出云南元素
用“云花”装扮的生物多样性花坛、花柱、花雕,记录亚洲象奇幻之旅的短片《“象”往云南》,悠扬婉转的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拉祜族名歌《快乐拉祜》,以山茶花、大象、滇金丝猴、孔雀、金马碧鸡坊等为元素创作的文化旅游产品……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举行。会场内外,“云南元素”随处可见,诉说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展示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更惊艳着世界。
《“象”往云南》用珍贵的镜头记录了16头野生亚洲象走出它们的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历经17个月1300公里,跨越大半个云南,北渡南归,最后全部安然无恙返回栖息地,途中也没有伤害一个人。短片在COP15大会播放后,引发与会者对如何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和思考。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说,这次亚洲象群北迁又安全返回栖息地的过程是人与象和谐共生的一次生动案例,在象群北迁途中,国家林草局专家组在前方指导,云南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组织了专班全力保障人象平安,至象群返回栖息地,没有造成一起人象受伤的情况,是人与象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
千百年来,哈尼人与自然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会场外,距主会场300多公里外的元阳县,哈尼梯田正迎来丰收季,层叠的梯田金黄一片,错落印染于天地之间。
开幕式上,身着节日盛装的哈尼族青年代表施晓悦向世界讲述了哈尼族群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她说:“哈尼族梯田文化历经1300多年传承发展,已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哈尼族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和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区。”
开幕式场外的新闻中心,具有“云南元素”且创意满满的文化创意产品也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由云南讲武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石屏县妇女联合会创作的一组口红就吸“粉”不少。这组口红的管身花纹设计灵感来自非遗——石屏花腰彝绣,分别有火纹、马缨花、山茶花、虎头纹图案。现场志愿者介绍,设计这组口红是为乡村振兴赋能,为生态环保增色。结合大会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该口红原料均来自植物,成分天然,添加的是云南石屏香叶天竺葵精油,在滋润保色之余,更有植物的天然芳香。(高月英 张莹莹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