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桥头社区打炭小组位于红河街道西北部,距元江县城大约6公里,全村共有50户246人,其中95%为傣族,共有党员13名,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2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是一个城郊融合类村庄。近年来,打炭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契机,聚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产业好、环境好、生活好”的目标。
抓强产业发展 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
一是发展一个核心产业。小组党支部紧紧围绕“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引进青枣种植430余亩,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党员带头发展优势产业,注册成立青枣专业合作社,协调农户与收购商在产量、价格、集中收购等方面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为做强青枣产业保驾护航。
抓好人居环境 打好民族团结“宜居牌”
一是做好规划。党支部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和村庄实际情况,点线面结合,牵头完善村庄规划,打牢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
二是扎实开展“我的家园我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宣传、动员的作用,认真实施“拆临拆违”和“拆墙透绿”,拆除实体围墙580余米,拆除老旧危房、残垣断壁等36间,整理房前屋后杂物柴垛260余处。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平整绿化土地4600平方米,补种各类绿化苗木25000余株,发动群众打造“微菜园”“微庭院”。对村内的121株各类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打造“微型科普植物园”,推动打炭村形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良好生态,让“生态宜居”成为打炭村靓丽名片。
抓牢乡风文明 塑造民族团结“软环境”
一是党支部牵头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与宣传、组织、妇联协同开展“五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推进移风易俗。
二是以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契机,挖掘傣族民俗文化,组建打炭小组文艺队、傣族舞狮队,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共识,培育乡村新风尚。
抓实基层治理 唱响民族团结“协奏曲”
一是党支部牵头着力构建“123”乡村治理模式,即:1是“一个核心”,以打炭小组党支部为核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2是“两化”同步,实行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3是“三治融合”,党支部牵头扎实开展民主协商、建强村民自治平台,认真执行村规民约,加强法治宣传,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二是依托网格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巡防等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多网合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紧增收致富 助推乡村振兴“结硕果”
一是党支部牵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以不同形式促进村民增收,释放出强大发展活力。
二是注重培养致富能力强的支部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队伍,积极探索发掘新的增收渠道,发展新业态,鼓励村民发展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农家乐,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元江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