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歌摆渡金沙人——记九三学社社员李海燕
用红歌传承红色文化
“我要让红歌在金沙渡口生根,摆渡金沙人。”
怀揣这一朴素的理想,二〇二〇年田野洒满金沙的时候,楚雄一中音乐教师李海燕化成一粒金沙,落脚在乌蒙山间的己衣学校。
李海燕生长在元谋,金沙江给了她一副江水一样脆生生、乌蒙一样悠悠扬、金沙一样闪闪亮的嗓音。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打她家乡过,那些长了脚的长征故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生了根,绵延的长征脚步如同乌蒙山间走不完的大山,在唇齿间流淌。水一样的红歌,从课堂里淌出,汇入山涧,流过城镇村庄,唱得金沙云崖暖。打记事起,天一擦黑,爷爷的白胡子和缺牙巴里就开始过红军,李海燕睡醒一觉又一觉,那长长的队伍没过完,她长高一截又一截,几万红军还在渡江。李海燕喜欢听阿妈哼唱红歌,特别是那首《十送红军》,把阿妈从女孩唱成奶奶,阿妈口中送了红军数万次,送了女儿送孙女。在过不完的红军队伍后面,李海燕唱着唱不完的红歌,以一首《十送红军》一锤定音,走进了云南艺术学院的音乐殿堂。她相信,只要金沙江水不枯,乌蒙山石不烂,红歌和红色的故事就将代代延绵。
毕业后,李海燕进入楚雄一中当音乐教师,如她所愿,只要逮到一点空档,她就打开匣子,把红歌放飞课堂。调皮的学生,给她取了个外号“红歌朗格李格朗”。
2020年,一个晴空万里的春日,她到某地乡村采风,发现学生竟然几乎不会唱红歌,这一发现好似一个耳光,打得她泪花飞溅。在轻慢红色文化的人和事面前,她抬出了从不示人的傲慢,高昂头颅,高唱《四渡赤水出奇兵》,旁若无人一般走下办公楼,走过操场,走出校门。
第三天,她走进楚雄一中校长的门:“校长,我想去己衣支教。”
“什么?”每年都为支教人选头疼的校长既表示了没听清,又表示了不可思议。谢天谢地,今年的支教任务还没落到头上,就被李海燕半道上拦住了。
“校长,到时候请求您派我去!”“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答复你!”
红歌把李燕萍摆渡到了武定己衣一所囊括了幼儿园到初中的乡村学校。学校顺山下几里就是新庄渡,沿江上溯50里是龙街渡,往下25里是皎平渡,85年前,三个渡口均有红军过江,三万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渡了七天七夜。
85年后,李海燕开始了用歌声摆渡心灵的长征。她在皎平渡教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在己衣大裂谷的红军树下教唱《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在新庄渡的新庄新村温泉边教唱《复兴的力量》,在龙街渡教唱《十送红军》,在乌东德大坝教唱《我们都是追梦人》……她把更多的红歌种在校园里,把红军长征的故事浇灌在花草树木上,把红色文化泽润在泥土空气中,歌声飘出校园,故事走过镇子,红色文化跨过己衣大裂谷,走进千家万户。
2021年,李燕萍想实现一个梦想,她要在火红的七月,在金沙渡口旁的己衣,举办一个“金沙渡口红歌飞”的合唱晚会,尽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绵薄之力,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她的想法与学校领导一拍即合。由于考试的缘故,晚会只能在建党节后举办。
7月10日,晚会如期举办,李海燕气定神闲,指挥着一支支合唱队,歌声里红军摆渡而过。红军之后,是这块土地上的祖辈、父辈、这一辈和下一辈,她们走成山峦,走成江水,走成复兴的呐喊。
7月11日一大早,李海燕和另一名支教的老师要离开己衣学校了,她拉着行李箱,一步三回头,深情凝望熟悉的校园,想要把它凝固在眼睛里。
她们走到了校园门口,突然,她听到了高高的台阶上百灵鸟在唱:“一送一个红军,介之个下了山。”一群女生穿着昨晚的演出服,唱着歌,挥舞着红旗缓缓走下来,把他们团团围住。
她想唱,喉头哽住了,出不了声。
她们紧紧抱住几个女孩,哭成一团。
一曲未了一曲又唱,《红军哥哥慢些走》《我们都是追梦人》《复兴的力量》《我和我的祖国》串烧着,老师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长途客车开到了学校门口,不需要导演,红歌情怀在每个人心里和嘴角快闪,自然生长。
那一天,李海燕唱得酣畅淋漓,哭得酣畅淋漓,走得酣畅淋漓。(通讯员 曹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