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生之年,庆幸看到滇池水质的好转。做滇池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这是今年已85岁高龄的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退休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昆明市委第一届委员会(1985-1990)委员赵家骢的心声。
从投身环保事业的那一刻起,赵家骢就步履不停。他用一生见证着高原母亲湖滇池的变化,也见证着九三学社昆明市委的发展历程。
追求科学理想 加入九三学社
“1981年9月4日,是我永远不会忘的日子。”赵家骢说,那一天,他正式加入到了九三学社这个汇聚着众多知识分子的大家庭中。在任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及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九届市政协委员期间,赵家骢始终秉持着“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踏实履行好一个九三学社的社员职责,履行好一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为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为何加入九三学社?他回忆说,中国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的曲仲湘先生是自己就读的云南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曲先生备受人们的敬重,目睹过刘文典先生的风采,两位先生都是九三学社的社员,让我对九三学社有了初步认识。”后来,在进一步了解到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的立社宗旨之后,心怀科学理想的赵家骢便在老师的推荐下加入了九三学社。
为滇池保护治理事业奉献一生
大学毕业后,赵家骢服从国家分配到了农业系统,从事农业生产调研工作。70年代,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昆明市组建了“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组织部门又将赵家骢调入该所。
那时,环科所(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刚刚组建不久,很多组织机构的架构、研究项目都是从零开始。作为研究所的第一批技术骨干,赵家骢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下,负责组建环境生态室的重任。从建立实验室到人员调配,每项工作,他都认真对待。
那时,国家把滇池的保护治理列入重点项目,纳入了国家“七五”“八五”发展规划。滇池治理作为国家设立的环保治理项目,正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赵家骢对母亲湖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无法忘却的记忆 。“小的时候经常在滇池里游泳,上世纪80年代滇池的晖湾水域还有十多种种水生生物,菱角、海菜花随处可见。”回忆当年,赵家骢眼中是无尽的幸福感。后来,随着滇池污染加剧,这些物种慢慢消失。亲眼看着过去清澈见底的滇池湖水慢慢被污染,水质逐渐恶化,赵家骢痛心不已,他很希望自己能为滇池的保护治理尽分力,让滇池恢复她本该有的风貌。
赵家骢和同事们凭着对滇池的那份热爱,面对很多条件比他们优越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赵家骢凭着一股子韧劲,不畏困难,带领团队起早贪黑搞调研、写标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充分的准备,招标当天,赵家骢胸有成竹与国内外很多一流科研机构和单位企业“同台竞技”,最后中标。至此,赵家骢便开启了他一生与滇池保护治理的不解之缘。
数年来,赵家骢在全国生态研讨会、国际湖泊会议等中外研讨会上发表了六篇环保文章,阐述了他的环境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在隨后保护治理滇池中被逐渐实施,目前整个滇池周边已逐步建设起湿地,这些湿地以生物自然来净化水质。
在薪火相传中展望滇池未来
赵家骢珍藏着关于滇池的很多珍贵图片和影像资料,滇池东岸过去茂密的芦苇、大观河治理前水葫芦对其危害的影像……每段资料都是滇池变化的历史见证。
“我已经是个跟不上时代的人啦。”赵家骢总这样谦虚地说,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对滇池治理工作的关注一刻也没有停过。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仍是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员会的顾问委员,想要继续为社会和人民出一份力。
目前,滇池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生态体系得到了逐步恢复,水质也明显提升,全湖水质已经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为30多年来最好水质。
这让赵家骢特别高兴,天气好时,他会去滇池周边走走看看,并告诉后人很多治理滇池中前赴后继的事迹,爱护母亲湖是一个老滇池治理者不变的心声。
“终有一天,滇池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能再像年轻时一样畅游滇池就太好了。”他相信,在九三学社这个科学薪火代代相传的大集体中,还会有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继续为昆明的环保事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献计出力,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未来将更加璀璨夺目,昆明的明天会更好。(九三学社昆明市委会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