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军砸开锁链 解救工农群众——大姚石羊古镇的红色印记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1936年4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的带领下,自姚安分两路向大姚前进,一路经马草地、中路河等地,另一路经赤云庄、三江口等地,在小新庄会合后,经钱湾,于当日下午5时许进入大姚李湾,当晚在七街宿营。
4月19日天未亮,红军离开七街,经锁北、高家铺、龙马冲、杨湾、大坡,过新街大桥、陶军冲等村庄,进入盐丰县境。
红军头戴柳帽,身穿军装,脚穿草鞋,背着背包和枪弹,冒着国民党飞机的侦察袭击和中央军、滇军的重兵尾追,急速行军,经过一滴庵坡,走过马石桥、黎武、柳树塘、土地祠、小七笼等10多个村庄,浩浩荡荡地向盐丰县城石羊镇挺进。
国民政府盐丰县县长陈文有和石羊恶霸劣绅闻讯,急忙抽调壮丁,筑工事,派常备队防守关卡,并命令南河一带的乡保长用鸡毛信和放号火传递情报,妄图在石羊负隅顽抗。
红军47团1营承担进攻盐丰县城的任务,先派出侦察小分队潜伏到石羊侦察敌情,尖刀连率先出发,二连三连随后跟进。红军进军神速,势如破竹,有如神兵天降,南河一带的乡保长还来不及发出鸡毛信就慌忙逃窜。
4月19日上午10时左右,在营长张铚秀率领下,红军47团1营1000余人避开敌碉堡工事,占领石羊峡谷两侧高地,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攻城,守敌不支,纷纷溃逃,红军很快占领盐丰县城。
陈文有慌乱中顾不上调兵遣将,骑马向铁锁奔逃,逃跑中三次跌下马来,十分狼狈。平日里横行霸道的常备队、税警队逃往深山躲藏。
红军攻占盐丰县城后,打开监狱砸开锁链,解救60余名工农群众,控制五井区盐仓,抄了布浩林、白少尧等土豪的家。
当晚,红六军团在盐丰县城召开军事会议,由政委王震主持,军团长萧克讲话,营以上军官参加会议。
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指挥宣传队到街上写标语、做演讲,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策,使群众明白红军是工农的队伍,是保护群众利益的。
红军扎实的宣传发动工作和严明的纪律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盐丰县城很快恢复秩序,盐工和农民们欢欣鼓舞,受骗跑出去的人陆续返回,小商店、小食铺等各种店面陆续开门营业。
红军打开白井盐场场署五井大盐仓,向石羊的百姓发放食盐30余万斤。井区许多百姓曾因买不起盐而长期淡食,分到盐后无比高兴。红军战士还主动将食盐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里。红军打开积谷仓,将粮食源源不断地分给穷人。
4月20日拂晓,红六军团撤离盐丰,经过王家庄、大石桥、骆子箐、温竹箐、桥头哨、三家村、瓦窑哨,再经孔仙桥、仁头关进入祥云,到宾川后与红二军团汇合,从丽江石鼓胜利渡过金沙江,准备北上抗日。红军离开盐丰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分盐的群众进行报复,群众开展反搜查斗争。
在盐丰县境,18名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送交龙云,下落不明;1名红军战士受伤被土匪杀害,2名红军战士牺牲。
红军长征过石羊,进行了广泛革命宣传,打土豪分浮财,解救工农群众,播下革命火种。2016年4月,中共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大姚县委、县政府在1936年红军长征攻克盐丰县城遗址处,建立标识纪念石碑,4米左右的巨石上,镌刻着“红军长征攻克盐丰战斗遗址”。
石羊还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创建了中共盐丰支部,他叫王子近。
王子近(1920~2007),原名王训明,笔名王白浪,石羊人。1934年到楚雄中学就读。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中国共产党盐丰支部成立,王子近任支部书记,创办《大众壁报》、工农夜校、羊城歌咏队,演出抗日戏剧,进行革命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打入滇军十八师朱家璧营,组建艺术工作队,在滇南一带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为《红河波浪》《圭山谣》等作词。1944年进入《正义报》《云南日报》当编辑。1948年,滇南地委成立,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兼个旧县委书记,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解放云南。
云南解放后,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宣传科长、军区党办副主任、军区首长理论辅导员、《国防战士》报社副社长,其间被授予上校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斗和关押。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
作者单位:大姚县政协
编辑:杨丽娅
审稿:张莹莹
终审:吕金平
(普兴洪 刘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