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篇】光明日报关注云南乡村振兴:“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每个民族都拥有希望”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10:16:02  来源: 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每个民族都拥有希望”

  【幸福故事】  

  无论走在哪里

  我只背靠一座

  叫斯布炯的神山

  我怀里

  只揣着一个叫果流的村庄

  这首名为《选择》的诗,描绘的是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家乡。1967年,他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个叫果流的村庄。数百年前,普米族先民从西北长途迁徙而来,选择定居于此。多年之后,鲁若迪基用“长在那片土地上的另一种作物”——诗歌,把他深爱的故乡和普米族文化带出了大山,将当代普米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故事传递给世界。

2021年3月2日,富邦乡半山小学已撤并到富邦乡中心完小,这是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新华社发

  用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爱

  站在拉市海湿地附近的玫瑰园里,远望着黛色的大山,身材高大的鲁若迪基向记者讲述着他小时候饿着肚子上学的故事。从11岁起,他便翻过大山、蹚过河流,外出上学。从这个位于小凉山中、泸沽湖边的小山村到县城,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上一整天时间。

  他说:“山区不出产大米,我们一般吃的都是苞谷饭和自己家带来的土豆。可在长身体的年纪,还是常常会感到很饿。”为了以后能经常吃上一碗大米饭,在高中毕业后,他选择报考云南省楚雄粮食学校。却没想到,因为在校期间发表的一篇作品,他开始与诗歌结缘。

  在此之前,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普米族,长期处于“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有口传文学而没有书面文学作品”的状态。当鲁若迪基走上诗歌创作之路后,儿时在火塘边听过的母亲唱的民歌、父亲讲的故事、家乡的村寨和山水,都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而参加滇西笔会、云南省作家协会改稿班、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等经历,则开拓了他的眼界,坚定了他的文学理想。

  从1988年创作的第一首诗歌《诗梦》算起,至今鲁若迪基已出版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一个普米人的心经》等6部诗集,并收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等荣誉。

2003年12月6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半山小学的孩子们在上课。新华社发

  鲁若迪基认为,诗人是爱的代名词。而这份“爱”,从不局限于对故乡、对亲人的爱的表达。虽然在鲁若迪基的诗歌里,很少直接出现“爱”的字眼,但当写到祖国时,他却说愿意“把祖国当作金币”,永远“揣在自己怀里”。

  在这些年里,鲁若迪基发现,家乡的小村庄建起了幼儿园,不少村民家门口停上了小汽车;夜晚读书时曾用来照明的松枝,已被崭新的电灯替代;上学时到县城要步行一天的山路,如今开车一小时就可抵达……曾经想到就忍不住流泪的、被形容为“雪一样的普米人”,正在迎来崭新的小康生活。他说,不论是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在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都始终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因此,在创作时,自己的爱国之情总是自然地流淌出来。

  将家乡的变化“竖在别人的眼前”

  “当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我就梦想着通过文学让世界知道这个民族,通过诗歌传递中国56个民族的和睦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鲁若迪基表示。他在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的自序里写道:“我的诗要证明的是,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每个民族都拥有希望。我的诗就是这个民族希望的证明。我的诗就是这个民族希望的一部分。”

  三十多年来,鲁若迪基的作品已经被译为英、俄、西班牙等多种外文。如今,身兼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第四届副会长,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丽江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等职务的他,已经到访过美国、墨西哥、法国等国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阅读他的诗歌,接近和了解他的民族和他所热爱的普米文化。

  2003年,写下一首《小凉山很小》诗篇时,鲁若迪基还在丽江市宁蒗县担任财政局局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宁蒗县曾经长期是丽江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时,宁蒗县24万人里有19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吃不饱穿不暖,贫困面很大。”鲁若迪基回忆。如今,宁蒗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已经实现,包括傈僳族、普米族在内的12个民族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2017年,在第六届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开幕式上,鲁若迪基用普米语和汉语分别朗诵了《小凉山很小》,让普米语第一次在大洋彼岸的拉丁美洲回响。他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来自中国一个仅有四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如诗中所写,他要将自己的故事、家乡的变化“竖在别人的眼前”。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一员,能够见证伟大的变局、参与到伟大的时代,并将自己亲身体会的中国故事传递到国外,我感到非常有力量。”鲁若迪基说,除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培育青年作家之外,未来自己还计划尝试小说和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更好地展现普米族的历史文化和家乡在新时代的发展风貌。(记者任维东 李睿宸 见习记者 陈冠合)

责任编辑:孙寅翔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