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历史 >> 正文
红军长征过迪庆|“兴盛番族”锦幛 见证汉藏团结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8日 09:03:00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红军长征过迪庆“兴盛番族”锦幛 见证汉藏团结

  1936年,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进入迪庆境内。他们克服自然环境设下的重重障碍,不畏艰险,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各民族同胞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以藏族为主的7个乡镇、22个行政村、114个村寨,行程405公里。4月28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走过来时的路”采访团来到迪庆,看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让贺龙军长“兴盛番族”锦幛里的“繁荣昌盛”成为现实。

  “兴盛番族”锦幛 见证着迪庆繁荣昌盛

  1936年4月25日,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进入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境内。在“通司”(翻译)的帮助下,红军将士向当地藏民宣传红军北上的革命主张、党的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并张贴“红军是番民的好朋友”“番民群众各安生业”“优待民族,保护信仰自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

  5月1日,松赞林寺派出喇嘛夏那古瓦等为代表,捧着洁白的哈达,带着牛羊、青稞酒、酥油等到红军总部慰问。贺龙、任弼时等迎接他们,并回赠了礼物。次日,贺龙等人应邀到松赞林寺做客。松赞林寺以最高礼节迎接,破例举行了只有每年冬月庆祝丰收、祈祷吉祥如意时才举行的“跳神”仪式。于是,贺龙将亲笔题写的“兴盛番族”锦幛赠送给松赞林寺,祝愿中甸各族人民繁荣昌盛。

  更让当地民众感到“这支军队不一样”的是,贺龙在军队中提出“尊重藏民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藏民不在家不准进屋、保护小商小贩的财产、严禁庄稼地里放骡马”等七项政治纪律。红二、六军团在中甸停留期间,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藏族中上层人士及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使红军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彭正媛介绍,红二、六军团在迪庆期间,尊重民族信仰、保护百姓和地方经济,赢得了老百姓全心全意的支持,也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佳话传颂至今。 

  踏着红军足迹 “雪山雄鹰”赤诚为人民

  红军长征过迪庆,革命的火种在金沙江两岸燃起,为了雪域高原上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无数的雪山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七林旺丹被百姓铭记。七林旺丹,因家境贫寒,幼时就给奴隶主当奴隶。1950年,中甸和平解放,七林旺丹见到了“金珠玛米”(解放军)。后来,七林旺丹参军并参与了各种任务。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七林旺丹任新联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新联人民改天换地,让穷山恶水换新颜。“当时新联缺水、缺粮食,他主要是带领大家搞农业生产。”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祁继先说,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七林旺丹与群众一起在大雪封山之前修建起一条长14.5公里的水渠,为新联增加灌溉面积982亩。1959年到1964年,新联从人均不足5分地增加到人均一亩多。

  七林旺丹还带领群众修通了通往“边三村”(新联大队最边远的巴拉、色葱、赞茸3个自然村)的驿道,修了水电站,让电灯代替松明照明,脱粒、磨面也用上了电,在河上架起了桥梁,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越长大,扎史卓玛越能感受到外公七林旺丹带给她的力量。“他告诉我,要做对得起自己的事情,要好好读书,回来建设家乡,为人民群众服务。”如今,扎史卓玛就是这样做的。(记者 闵楠)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