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常开长盛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8日 07:52:52  来源: 云南网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列为“十三五”期间五大奋斗目标之一,精准发力抓落实。

  5年潜心贯注。省委、省政府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以民族进步为根本,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任务,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云南经验”。

  5年和谐共进。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全省各族儿女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了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

 

  攥紧发展总钥匙,“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2019年4月10日,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让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从交通滞后、物资短缺、信息闭塞、民生穷困到大道通畅、产业勃兴、4G覆盖、收入稳增,几乎汇集所有致贫因素的独龙江乡“一步跨千年”,奏响了新时代的奋进凯歌。

  “大磨小磨都离不开一个磨心,就是以发展为中心。”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发展,全省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投入资金303.98亿元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针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全省施行“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

  聚焦16个民族跨境而居的八千里边境线,全省全面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统筹兼顾、精准发力,前后接续、压茬推进,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发展对象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发展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按部就班,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来说,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发展自主权,实现高点起步、大步跨越。

  为此,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发展基石。在发展支撑方面,着力推进民族地区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在发展动力方面,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民族地区布局,推动以云茶、云果、云蔬等为代表的“云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在发展优势方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在发展方式方面,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成效用数据来说明。2015年至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抓住民生硬任务,“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改革开放兴边疆,‘一带一路’前程广,梯田金灿灿,村寨盖新房……”2017年11月,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明首演,观者如堵,掌声如潮。

  如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唱响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的是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佤族人民的振奋之情,那么此次展演的《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诉说的则是走向幸福生活后佤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作为事关全局的硬任务,狠下真功夫,肯花大力气,不断增强各民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全省稳步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开展不通汉语劳动力培训。“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2016年至2019年,共招收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生2349人。

  为了让各族群众拥有更稳定的就业,全省积极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给予技能培训,100%提供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同时,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从动员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就业。2019年,全省新增转移就业125.11万人,其中直过民族12.86万人。

  为了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全省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四重保障”。截至2020年5月底,全省民族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453.39万人次享受医保待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为了让各族群众拥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全省把民族地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战场,支持“直过民族”地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任务;统筹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修缮加固的住房实现房屋与厕所、畜圈同步改造,拆除重建的住房实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

  为了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完备的社会保障,全省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和临时救助资金等保障力度,2016年至2020年3月底,救助困难群众201.73万人次。2016年至今,共建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66家,农村敬老院324家,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7家。截至目前,民族地区100%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

  画大团结同心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

  走进洱源县郑家庄村,一张村民“全家福”秀出了云南“最炫民族风”:家庭成员身着汉、藏、白、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的服饰,异常惊艳。这个由7个民族聚居的村庄,125户村民亲如一家,多年来保持“零上访”,2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主线,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让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越画越大。

  着眼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全省积极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扶持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带头人,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努力将中华文化内化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同时,加强交流互鉴,组织各级各类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支持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创新,现今,“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节庆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和品牌。

  着眼于广泛持续增进各民族情感交流,全省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联谊活动,“宾弄赛嗨”(各族群众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等学习宣传活动。

  着眼于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使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省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用法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十三五”期间,全省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因素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着眼于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云南与广东等5个省份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同时,推进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尊重特色、包容多样、共融共治的社区民族工作平台,各族人民之间的生疏感少了、亲近感多了,距离感少了、融入感多了。

  云南网记者 杨富东

责任编辑:桂忠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