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牢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断砥砺前行。这些年来,通过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云南文物事业厚积薄发,我也成为了文物事业从艰苦到辉煌的见证者。”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说。
马文斗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物鉴定工作,是国内第一批经过考核的文物鉴定陶瓷、玉器责任鉴定员,云南古陶瓷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2000年后,他从事博物馆馆学及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学、民族学、美术、宗教等研究,成果显著。现在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鉴定工作,参与鉴定文物约40万件,完成了100多次文物拍卖和出境文物的审核鉴定。主持策划大型展览20余个,其中云南省博物馆展览获得2006-2007年度博物馆展览十大精品奖,实现了云南省文博系统零的突破,带领云南省博物馆获得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十几篇,主编、撰写完成个人学术专著多部。
近年来,云南省博物馆积极拥抱时代、求新求变,迎来许多高光时刻。2019年1月,在CCTV-3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华丽登场,3件精心选择的文物: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被称为滇青铜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为大理国(宋代)时期文物;聂耳小提琴,曾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云南登陆央视,照见国宝前世今生,解读流淌在华夏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密码,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在马文斗主导下,顺应数字媒体发展趋势,云南省博物馆大力推广网上场馆展示,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40万人次,位列全国前列,2019年省博物馆参观人数累计突破180万人次,为宣传云南发挥了积极作用。
谈到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的发展,马文斗表示,2006年7月1日,《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是一道分水岭。“在2005年之前,省博的展览整体呈现出一个非常陈旧、没有新意的状态。如何把展览做出新意,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我反复思考、多方探索”,马文斗说,经过大家不懈努力,2006年7月1日,省博物馆在建馆55周年之际推出3大全新的展览:《滇国——云南青铜文明陈列》《南诏与大理——佛光普照的国度》《金玉满堂——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观者如云,引起巨大轰动。40多名来自国内外18个博物馆的馆长及专家对展览赞不绝口,他们盛赞:“展览突破了国内博物馆惯用格局,3个展览美轮美奂,滇青铜文化浪漫多姿,非常有地方特色,这样的展览陈列方式在海外也很少见,展示出国内博物馆陈列展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近年来博物馆快速融入社会、融入人们的生活,作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载体,展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让大众在艺术之美中潜移默化提升素质。我们要真正为人民服务,成为全社会的精神家园。”马文斗说,目前云南共有140余家博物馆,他经常去实地讲课,他尤其重视青少年文化教育,把博物馆当成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对着实物印证历史,同时把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深深融入青少年成长教育中。
这些年,基于文物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国家形象的“金名片”的特质,让文物活起来,日益为党和国家持续关注。马文斗介绍,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让文物活起来,省博推行“几条腿走路”的灵活方式,一是派出大量的巡讲组、志愿者到全省各州市,各个大学、部队等进行巡展巡讲;二是和各大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一套自己的强大媒体直播系统,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及时全面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和云南的文物。据统计,省博浏览量排在全国前20位以内,微信微博的阅览量在全国排前6位,同时还运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涵盖各年龄段人群,让每个喜爱文物的人都能在博物馆找到自己可以使用的媒体,让大家爱上博物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文物代言。
“最近几年,我发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博物馆热已经影响到社会各界,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来博物馆了。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不一定能马上看懂,但他们会知道博物馆是一个神圣殿堂,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精彩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对孩子们文化自信的培养非常重要。”马文斗说,除了展出我国文物之外,省博正在努力打造一张文旅融合的名片,引入捷克国宝级艺术家穆夏作品展、法国油画展等国际化展览,同时不断创新形式,让省博成为融合展览、文创、旅游等内容,充满创新与创意的综合体。“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云南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一流的文化遗产,为云南人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化之门,同时,通过积极的宣传和保护,让我国珍贵的文物传下去,让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马文斗说。
云南网记者 侯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