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同心同德共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聚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6日 08:29:39  来源: 云南网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的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自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对示范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2015年-2020年,安排云南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年均增长9.9%;国家民委协调交通运输部给予云南62.5亿元特殊支持,用于“直过民族”地区、沿边地区9049个自然村2.5万公里道路硬化建设。

  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为示范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与活力。云南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有力巩固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办法》等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223件,在全国率先协调国有大型企业对口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近年来,云南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正在成为展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云南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一步着力发挥好示范区建设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更好凝聚全省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同心同德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数字见证成绩 辛劳铸就辉煌

  “全省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5年的10.58%、12.17%下降到2019年的0.86%、0.53%。”

  “全省6个州(市)、59个单位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示范单位”……

  这一组组亮眼的数字,好似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过去5年来,全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竞相开放的辉煌历程。

  这一组组亮眼的数字,又好似一朵朵大红花,挂在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而努力奋斗的众多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胸前,凝聚了他们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汗水和心血。

  决战脱贫攻坚促发展

  ●数说成绩:

  ●2015年-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先进事迹:

  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党委副书记、代理乡长祁晓琴参加工作13年来,一直奋战在这里。她带领群众发展青豌豆、青蚕豆种植,成立了木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采摘就对豆子分类定级,保证质量、提高效益、打响品牌。仅此一项,就使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达7300余元。全乡还发展蔬菜、中药材、水果共计4000多亩,目前4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43.21%降为0.63%。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水林情系德钦县的农民,积极推动酿酒葡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升级。他们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并采用“公司+基地+种植公司+农户”和“千亩科技精品示范园”模式,扩大高原葡萄种植面积。多年来,不管外部市场如何波动,该公司都全力保障种植户的稳定收入。截至2019年,他们在德钦县种植葡萄面积达13800多亩,带动2800多户、近2万人脱贫致富,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当地农户说:“过去种植青稞和玉米一年收入每亩一二千元,现在种植葡萄一年每亩可以赚四五千元,一些种植大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

  云南农垦集团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江城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示范”的形式,实施产业扶贫的“江城模式”,带动江城县1/4的劳动力就业,橡胶收入和公司支付的土地租金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和主要脱贫途径。该公司还承担了云南农垦集团挂钩扶贫江城县曲水镇的具体任务,从2014年至今,共派出驻村工作队员51人次,对当地扶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14404.84万元,为辖区内的教育、卫生、养殖等事业支持资金450万元。

  2018年起,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方式开始实施“农村便民药柜”进万村项目,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列为优先扶持对象,由企业负责前期投入、提供培训,合格后就地上岗;在经营过程中提供财务、物流、营销、店面管理等指导帮扶,将绝大部分利润归于合作对象,从而实现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精准扶贫”。到2020年4月,东骏在全省开设了近1400余家“农村便民药柜”。现已实现网点平均每家月增收1500元左右,销售量较高的合作对象达到4000元/月,全省每月销售合计约300万元,帮助近1400个家庭实现了“足不出户”创富增收。

  创建先进示范显成效

  ●数说成绩:

  ●39个集体和42名个人在2019年受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创建1589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

  ●先进事迹:

  丽江市华坪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曾康红现已在民族宗教工作岗位坚守了33个年头。2013年省民宗委开始在全省实施民族团结进步“3121”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在华坪实施的30多个项目中,曾康红主抓了20多个。在石龙坝镇龙井村金花塘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中,她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民族村寨改造,把家里的老房都建成有民族特色的小院,带头搞民俗休闲业。通过示范带动,华坪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逐渐打开了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产业发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人居环境提升+民族团结”“综治维稳+民族团结”的创建模式在全县推开。2019年华坪县政府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份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像曾康红这样在民族统一战线像“老黄牛”一般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的全心付出。

  勐海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岩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知心老庚”。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岩光不仅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写入每年的单位职能工作计划、列为对各乡镇工作考核的重点,自己更是带头垂范,大部分工作时间和节假日都是在走村串寨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交流中度过的。勐海镇曼赛龙和曼赛回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傣族和回族村寨,过去两个村寨因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时不时会发生小矛盾。得知情况后,岩光先后到两个村寨找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仔细询问两个村寨产生矛盾隔阂的原因,认真倾听两个村寨群众的心声、诉求,还常常带领单位干部职工参与两个村寨的节日活动,逐渐增进了两个村寨之间的沟通,消除了两个村寨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如今两个村寨亲如一家,成了当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典范。2019年勐海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传承民族文化做保护

  ●数说成绩:

  ●累计实施1246个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打造74个少数民族文艺精品,培育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命名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先进事迹:

  傣家男儿安平既是国家二级演员,又是瑞丽市文化和旅游局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他连续担任了4届云南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教练、编导工作,所编排的《腾飞的孔雀之乡》在第十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表演金奖;他创作的竞技类节目《稻花鱼丰收赛》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在安平的组织策划下,瑞丽市民族文化工作队每年累计完成惠民送戏下乡演出70场次以上,年均惠及群众20万人次以上,演出内容多为“脱贫攻坚”“禁毒防艾”“扫黑除恶”“打走私”“反邪教”“民族团结”等内容。

  彝族聂苏支(佬倵人)几百年来鲜为人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李昱多年来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佬倵人民族文化。他带头抢救、保护、推广彝族“佬倵人”的舞蹈“卢鹿整”;撰写了《千年佬倵人》《佬倵茶香》等歌词;收集整理了近十万字的《彝族佬倵民歌》歌集,完成了10余万字的《彝族佬倵人史料辑注》的编撰工作,系统地展示了彝族聂苏支(佬倵人)的历史根源和传统文化,被当地人称为“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云南民族村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充分发挥云南各少数民族窗口作用,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园区内常年展示国家级、省级、民间音乐及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精心打造了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歌舞元素的文艺精品《高原的呼唤》、推出具有浓郁云南民族特色的情景歌舞《七彩云霞》。云南民族村还成立民族文化抢救保护中心,建成云南民俗博物馆,先后引进了一大批我省知名度较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园区内设立展示传承作坊。

  提升民生保障增幸福

  ●数说成绩:

  ●全省少数民族在校生由2014年的398.91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474.59万人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2014年的10.2万张增加到2018年的13.9万张,卫生人员由11.9万人增加到17.7万人

  ●符合条件的40余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

  ●先进事迹:

  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民族中学老师何培妲,是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工作近20年来,长期扎根在基层教育一线,关心爱护学生,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在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表彰奖励。课堂外,她是山区少数民族孩子的好朋友,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女生青春期健康知识讲座、防性侵知识讲座等。孩子们都说:“何老师就是我们的大姐姐、大朋友,跟她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教学之外,她主动在“妇女之家”栏目担任主讲老师,为民族文化传播尽力。2013年,全国知名医生义诊活动在鲁布革多依村举行,由于语言隔阂工作不好开展,她主动带领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去做翻译,架起了专家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布依山寨走出来的一名教师,是布依族的一份子,能为家乡做点事,感觉心里温暖、踏实!”

  杨德斌是普洱市景东县龙街乡邦庆村党总支书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不停地忙碌于全村近500户农户家中。2019年,杨德斌两次胰腺炎发作,却始终坚持在岗工作。村内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施工难度大,他亲自找到车辆将所需的瓦、石灰、腻子粉等材料从县城拉运到村上,又组织村内部分有拖拉机的党员将材料逐一送到农户家中;针对少部分农户因生病、缺少劳动力和不会施工等原因动工迟缓,组织了施工队帮助贫困户进行修缮。目前,整个邦庆村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6户,完成农户居住D级危房的拆除重建205户,完成农户居住C级危房的修缮加固180户,通过人居环境提升改造房屋47户,新建或改造农户厨房245户、厕所345户、公厕17间、垃圾池36个,全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级活动场所及村完小、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

  经验交流

融荣与共 同心同行

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毕春华

  5年来,昆明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个、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3个;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64个。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昆明市的主要做法有: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2019年,《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成为我省首个县级示范条例。

  切实履行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在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创建“进军营”“进景区”“进基层政法单位”活动,由9位市级分管领导牵头抓创建。2019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和谐昆明 相约北京——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展”系列活动。

  切实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坚持推进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双促进”,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东川区相继脱贫摘帽。2015年以来在昆一中等4所优质中学开办普通高中“民族班”“阿诗玛班”,共招收少数民族学生658人。建成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195所。

  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100个主题公园(广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红石榴”主题街区,挂牌命名1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建设。

  满怀深情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搭建“五位一体”服务平台,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数据化、信息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举办“昆明民族时装周”“浓情石榴籽 奋进新时代”“融荣与共 同心同行”“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昆明民族大舞台”系列活动,搭建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平台。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 李勇

  近年来,怒江州把决战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步开展,实现“双融合、双推进、双达标”,营造了人人创建、处处创建的浓厚社会氛围,呈现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互帮互助、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作为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一名独龙族党员干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家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2017年11月,在怒江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主动请战参加了怒江州第一批背包工作队,派驻福贡县上帕镇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实战队担任大队长。驻村期间,我和同志们遍访贫困户,从动态管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到解决通组公路、人畜饮水、道路硬化、产业扶贫、就业转移、易地搬迁等问题,“5+2”“白+黑”成了常态……我们与群众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在与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落实。在结束驻村回到单位后,我接到挂联户批怒叶的电话:“李大哥,你怎么走了,我们舍不得你……”质朴的语言,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搞好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帮助下,怒江全州上下一心苦干实干,打响了“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的决胜脱贫攻坚战,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6.24%,下降到2019年末的10.09%。目前,经动态监测,全州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达到脱贫标准。我有幸亲历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目睹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怒江的成功实践,我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

  新时代新征程,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奔小康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怒江各族人民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云南网记者 张寅 唐薇 郎晶晶

  图片均为云南网记者 孙晓云 周灿 陈飞 摄

责任编辑:李欧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