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资料图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绿色GDP占比达94%。如此骄人的成绩背后,全市做出了哪些努力?在8月10日召开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专场现场,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杜建辉介绍了全市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的具体措施。
杜建辉介绍,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普洱市委、市政府始终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把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与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绿色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致富的支撑和保障。
发展林下经济。资料图
产业扶贫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
普洱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筑牢绿色理念。在大力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基础上,普洱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创新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通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既培育了多元富民绿色产业,又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产业扶贫与党建工作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赢,确保了绿色发展方向不动摇、绿色发展之路不走偏。
种植烤烟。资料图
坚持有机路径开启“绿色引擎”
全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省内外产业新主体,寻求银行保险等金融支持,引入国内权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推进普洱有机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一条用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截至2020年6月末,普洱市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57户、证书217张,认证基地面积达43.21万亩,获证企业数和证书数在全省各州(市)中排名第一。有机茶认证证书、企业数全国第一。通过有机产业链的贯通,有机产品优质优价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发展动力越来越足,手中的“绿饭碗”已经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科技引领产业扶贫“小步快跑”
全市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智库优势,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科技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在工作站的助推下,林下有机三七、石斛、黄精等一批林下药材种植的原创性研究及科技成果得以转化落地、开花结果。截至2020年6月末,普洱市林下经济经营涉及近25万农户,从业人员近48万人,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达3050元。真正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了引领产业扶贫“小步快跑”的源动力。
与此同时,普洱市实行“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推广机制,派出175名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和2507名产业指导员深入一线巡回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有效解决了稳定脱贫与长期发展的问题。
咖啡豆采摘。资料图
创新机制 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普洱市坚持机制创新,推广“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联得上、结得好、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思路,鼓励贫困户以流转土地、资源入股、务工就业、发展生产等方式,让群众既分配产业利润,又参与合作社、企业务工,构建起与绿色产业经营主体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通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0年6月末,普洱市有产业发展条件的15.6万户建档立卡户与2494个带贫主体,176家企业、749个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分享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绿色财富。
荷兰豆种植。资料图
突出特色 为脱贫攻坚拓展绿色渠道
全市立足民族文化优势,以延续发展地方少数民族生态文脉为主题,打造了澜沧县老达保音乐小镇、景迈山茶林等一批文化景区、景点,使民族文化产业成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全市积极融入云南省全域旅游战略,推动生态资源与休闲度假产业融合发展,以宁洱那柯里、思茅高家寨、茶博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集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可,让群众守在自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
除此之外,全市深入实施生态扶贫,优先选聘1.5万余名贫困群众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收入达9200元,实现森林保护与脱贫攻坚的“互促双赢”。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杨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