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于黎:求真求实 探寻科研“最本质”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2日 14:59: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编者

一百年前,沉闷阴郁的中华大地上,隆隆春雷忽然炸响。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中国青年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以青年伟力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百年白驹过隙,一代代青年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敢担时代使命,在历史的洪流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篇章。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当代青年人手上。

百年前岁月燃情,百年后涛声依旧,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赓续五四精神,今朝热血与昔日激荡遥相呼应;续写五四辉煌,当代青年同时代主题同频共振。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在这第100次回眸五四运动之际,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网共同策划了《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一起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倾听青年的呐喊,看今朝青年的力量。

于黎:求真求实 探寻科研“最本质”

1919年5月4日,许多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一位位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成为洪流中的先锋战士;

20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百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世代相传,一代代青年选择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投身国家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先锋勇士。

承百年五四精神,忆峥嵘岁月英雄。

在西南边陲之地——云南腾冲,诞生了“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理论先驱者,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开创者和毕生的实践者,让哲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在中国大众化的主要倡导者和早期实践者。

百年间的云岭大地,追求五四精神的青年不断涌现,追求科学和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歇,科学家于黎便是其中一位。

追求真理 永不止步

艾思奇 资料图

艾思奇,意为“爱好思考奇异事物”,原名李生萱。1935年,艾思奇的成名之作《大众哲学》创造性地全面而系统地传播了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后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极罕见而大受欢迎的通俗的社会科学畅销书。

艾思奇也是最早提出并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用哲学的武器捍卫和维护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这是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评语。

一卷书雄百万兵。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让数以几十万计的青年知识分子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让哲学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激励他们奋勇投入中国空前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高潮。

艾思奇,以笔为戟,笔耕不辍。他追求在哲学中找出一种宇宙和人生的科学真理,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宣传、研究,不仅透彻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更是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于黎,钻研进取,科研不辍。作为年轻的一代中国科学家,她首次破解了“我国小熊猫身份之谜”“怒江境内探寻中国金丝猴新种群”“揭秘金丝猴属物种适应高原环境的秘密”,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于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同艾思奇在追求哲学真理的道路上永不止步,于黎在求真求实的科研道路上奋力前行,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在科研领域上频频出彩。

2016年,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斌课题组、芝加哥大学吴仲义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基因组所强强联合,对金丝猴属物种的高海拔环境适应遗传机制开展研究。

“金丝猴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物种。”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于黎说,其中滇金丝猴是除人类外生存环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存于我国滇藏交界的4000米左右的高寒森林中。“研究金丝猴属物种可以为研究动物对高海拔环境适应性的进化遗传提供很好的动物模型,筛选出高原适应基因靶点,未来对人类高原适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为什么只有云南4000米高海拔地区分布有金丝猴?为什么金丝猴能生存在一个缺氧、强紫外线的环境?金丝猴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遗传基础适应生存环境?

……

“回归科学的本质:求真求实。”于黎解释到,做科研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层层拨开科学问题,一步步接近科学真理。

2016年,于黎课题组首先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对滇西金丝猴测序,并与其他哺乳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在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川金丝猴三个高海拔金丝猴物种中发现6个基因中的8个共有氨基酸替换,与肺功能、DNA 修复和血管生成相关。”于黎解释说,这6个基因中,CDT1 基因与 DNA 修复相关,有助于金丝猴在高海拔环境中对紫外线的抵抗;可能增强 RNASE4 基因的血管生成能力,有助于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等。

5年的科研努力,于黎课题组终于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背后的基因奥秘,揭示了其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该项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封面上。

“此次研究包括种上和群体的基因组序列分析、转录组和功能实验,发现了与金丝猴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相关的遗传机制;并以非人灵长类为研究模型,为高海拔适应这一复杂性状提供一个新的和更全面的揭示。”于黎讲到。

一位追求哲学真理,一位追求科研真理,为国家发展的潮流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百年历史的车轮中,传承生生不息的五四精神。

百年精神 “一棒接一棒”

艾思奇,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哲学家,更是一名模范教师。1935年刚到延安不久,艾思奇就被派到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曾给1000多名抗大学员上露天大课,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旁听者。陈云夫人于若木评价说,“艾思奇讲课不是以声情取胜,更多的是有敏锐的思想、严密的逻辑、通俗的表达方法。”

在多年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工作中,艾思奇倡导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员培养、改造成能够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忠实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得力干部,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向百年人物致敬,传承百年人物精神。”于黎说,作为年轻的一代,要传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和开放独立思想。“导师是我科研路上的领路人,不仅让我对生物研究产生兴趣和热爱,导师的科研精神更是时刻影响并传递给我。现在自己也作为一名导师,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传递科研本身的求真求实,把科研精神传递给学生,将其渗透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百年科研精神就是这样一棒接着一棒传递至今。”于黎说,“我们要学习、传承百年前科学家的爱国报国精神、淡泊名利的态度以及冒险精神,虽然已过百年,但五四精神同样适用于现代,有些可能是现在更缺少、更需要被提及和传承的。”

为了更好研究和保护濒危物种金丝猴,追求极致的科研工作,2016年于黎毅然决然辞去了云南大学生命与科学院副院长一职。“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同时做好两件事情。”于黎说,想一心一意把科研工作搞好,想一辈子都在科研路上探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2019年,于黎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滇金丝猴DNA监测,建立滇金丝猴全境种群基因库。此项目将有助于促进形成系统完整的云南省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现状的遗传信息档案,为长期监测保护滇金丝猴种群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云南省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遗传学工作,从原来关注基础的物种进化历史等偏向于物种的遗传多样度的研究,深挖濒危物种背后濒危的机制和原因,进一步保护好濒危物种。”于黎说。

百年前,艾思奇手不释卷、笔不停挥,用一生开拓了中国哲学之路;百年后,于黎敢为人先、求真求实探寻科研“最本质”,破解一个又一个珍稀濒危动物的科研难题。

百年五四,百年传承,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始终奋勇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不断追求进步和继续奋斗推动国家前行。

云南网记者 杨萍

相关链接: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云南“五四青年”从未缺位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在滇北大人冯涛:追求科学进步 学习“五四”青年王复生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续写五四辉煌 看今朝青年力量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王智中:走入叔叔王德三的峥嵘岁月 用行动传承革命精神

责任编辑:吴珺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