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雷桐苏 摄
这是“90后”在滇全国人大代表袁海波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两会。去年他略显青涩,而今谈起自己的履职经历和意见建议,他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坚定的自信。
“今年我来开两会之前,特地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做了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走访了化妆品行业、电子行业、五金行业、服装行业,听取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意见。”原来,这份自信来源于详实的调研走访。通过和其他外出务工者面对面交流,袁海波触摸到了一个“痛点”: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很难享受到务工地公办教育资源,同时受一些门槛的限制。
袁海波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身边有一对外出务工夫妻,他们有两个孩子,大的念小学,小的刚进幼儿园。“孩子没办法进入公办学校,只能到民办学校去。每个学期光是学费就得9000元,还没有营养早餐......”谈及此,袁海波皱紧眉头,表示这一方面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一方面也将阻拦农民外出务工的脚步。“过年后我发现有几户没再出来了,打电话问才知道,原来是小孩到了上学的年纪。”袁海波叹了一口气。
袁海波说,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改变,过去不敢也不愿外出务工,现在只要有合适的岗位都想出去闯闯。因此,当下更需关注外出务工者在务工地的权益问题,让他们不仅能出得来,还要稳得住、能融入。“所以今年我建议公办学校能给予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一定的入学名额,让他们能融入这个城市,和当地人一样享受到这个城市的公共资源。”袁海波说,外出务工者对所在地的归属感增强了,就不再频繁流动,更有利于城市发展。
帮助像自己一样的打工者,是袁海波除本职工作外做得最多的事。近10年来,他直接或间接带动了60多名老乡外出务工,又经大家相互推荐,这一群体如今已近500人。为此,袁海波于去年专门组建了一个名为“云南省外出务工老乡交流群”的微信群,大家在上面分享招工信息、交流感情,碰到子女入学、异地就医、劳务纠纷等难题,也会积极支招,帮忙解决。
袁海波也在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早已不再是那个稚嫩的“90后”,而是老乡眼中的问题解决专家,更是一名合格的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网记者 李星佺 贺凯 北京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