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全国政协委员张敏——布朗山乡展新颜
全国政协委员张敏。记者 周灿 摄
张敏出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她记得儿时,村寨与外界接触很少,住的是茅草房,不会饲养畜禽,主要靠打猎。“如果运气不好,几个星期也见不到一点肉星子。”在那里生活近10年后,她随父母举家搬迁至80公里外的县城。从布朗山通往县城只有一条山路,全家人要花费一整天时间才能到达。
随着党的帮扶政策有力覆盖,尤其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布朗山乡向着现代文明加速前进。针对布朗族群众贫困因素复杂,条件型、素质型贫困叠加的特点,西双版纳州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直过民族”精准扶贫新格局,促进布朗族群众“扛起锄把子”“迈出大步子”“走出大山子”,自强奋斗脱贫致富。
经过不懈努力,过去那条张敏一家到县城要走一天的路,如今已是水泥路,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回家不再艰难。山坡上、田地里,茶叶、橡胶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刀耕火种成为历史,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寨子里,茅草房被砖瓦房替代,完小建起来了,幼儿园也正在筹备,崇尚读书、重视教育成为村民共识。
“2019年布朗族将实现整族脱贫,这对布朗族来说是个历史性时刻。”张敏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希望,山乡下一步能修好“四好农村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最重要的是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稳定脱贫。“布朗族群众一定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美好幸福生活不懈奋斗。”张敏说。
记者 尹瑞峰 李思家
勐海县布朗山乡章家老寨:幸福生活比蜜甜
住上新房的章家老寨
3月7日,在野花争奇斗艳的布朗山上,悦耳动听的鸟儿奏鸣曲声声入耳。
“你尝一点,这是我刚从蜂窝里掏出来的野蜂蜜,特别香。”勐海县布朗山乡章家老寨村民李绍进热情地招呼记者坐到他家茶桌前喝茶品蜜。
第一批脱贫致富的李绍进家住的是一栋占地面积为110平方米的崭新楼房。通过政府的扶贫补助和扶持的贴息贷款,2018年全村70户贫困户都盖起了新房。
干净整洁的布朗族村寨
布朗山乡是全国唯一一个布朗族乡,全乡7个村委会中,就有6个村委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经过多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持发展和精准帮扶,至2018年12月,全乡贫困人口已由2013年的1013户4387人下降到24户86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43%。
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将章家老寨入村的山路修建成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后,又投入400万元资金平整土地,将蜗居在陡峭大山上的旧房全部拆除,在平整后的地基上规划重建新居。同时,大力扶持村民发展生态茶叶和养蜂等产业,至2018年,章家老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000余元。
茶产业助力布朗族走上脱贫致富路
道路交通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激发了李绍进夫妇的干劲,通过优质生态茶叶的种植经营和蜜蜂、马蜂等养殖产业的发展,2018年他家的净收入达5万余元。李绍进夫妇说,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感觉日子比蜜还甜。
记者 戴振华
民族简介
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布朗族总人口为 119639人,居于云南省的有 1165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其余散居于双江、隆阳、施甸、昌宁、云县、镇康、永德、耿马、澜沧、墨江等县(区)。
近年来,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以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实施易地搬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实施布朗族整族脱贫帮扶工程,为布朗族群众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胡晓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