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彭锡 张蕊 龙彦)“‘博物馆之夜’由西方发起,是近年来深受群众欢迎的博物馆文化活动,但云南在这方面显然尝试不够。”1月29日,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陈俊骢建议,云南省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放夜场,可以让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全齐美。
陈俊骢认为,随着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步伐日益加快和广大群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全社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外博物馆早已有常态化的夜间开放先例。“博物馆之夜”是近年来深受西方观众欢迎的博物馆文化活动,2005年开始由法国推出,随后,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举办。
我国已有少量博物馆尝试开夜场,深受群众欢迎。2014年,国家博物馆破例首次开放夜场,将“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送法国名画回家”、“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等晚间专场的展览时间延长至晚间八点,获得热烈欢迎。与此同时,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纷纷加入开设博物馆“奇妙夜”的阵营,也开放了晚间专场。据统计,有的博物馆下午4点之后接待观众量占全天参观总人数的20%以上。
“博物馆开夜场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时间安排需要。很多博物馆的开放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大部分父母在工作日都要上班,没有条件陪同去博物馆参观。晚上相对温度爽朗,时间宽裕。将展览时间延至夜间,可以提高参观人次,也可以让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全齐美。”陈俊骢说。
同时,博物馆尝试开夜场可以助推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丰富百姓的业余生活,提高人文素养。现在人们的夜生活不局限于喝喝茶,而是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场所,也应该在夜间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
为此,陈俊骢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考虑在云南省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尝试开放夜场,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机构的一种常态化服务项目,但并不意味着‘一刀切’。所谓常态化,并不是说要24小时,365天开放,也不是说一定要开放所有展厅。馆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调控,让有条件的博物馆先行先试。
二是把一些书法绘画雕塑等文化类“静吧式”展览,本着经济简洁便利的原则放在晚间开放,同时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书法绘画国学大师,在展馆会议厅举办名师免费讲座,把展馆的公共职能合理利用起来。
三是博物馆夜场可以举办艺术沙龙、专家讲坛、邀请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等一系列研讨学习活动,聘请文化名师,组织暑期针对儿童的讲座,针对从业人员的再就业再培训的实用性技能讲座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四是博物馆的夜场常态化,单靠博物馆个体力量还不够,这需要建立博物馆间的联动机制,甚至需要整个社会公共系统的支持。比如国外的博物馆通过企业冠名的方式实现合作,可以鼓励博物馆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