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与红河州的红河县、绿春县及玉溪市的元江县、新平县接壤,其中,与红河县、绿春县接壤的原“黑树林地区”(今墨江县的龙坝镇、那哈乡及红河县的三村乡、垤玛乡),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以来,接边地区的群众经常发生土地山林水源纠纷,甚至引发大规模群众性械斗。黑树林地区纵贯墨江、红河、绿春、元江四县结合部的哀牢山纵谷地带,总面积541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的民族热点和治安热点,曾因长期的大规模群体性械斗事件而成为全省创建和谐工作的重点整治区域。墨江县辖区内的“黑树林地区”涉及26个村民委员会371个村民小组8591户,人口36129人;99%属于山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汉族等民族,哈尼族人口占9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少、山、穷”为一体的贫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红河、墨江两县群众因土地、山林、水源等纷争,冲突不断,并酿成械斗悲剧。据历史记载,械斗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开始,截至1992年,持续了240多年。解放后,还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众械斗36起,其中1982年至1992年18起,械斗频率之高、涉及面之广、规模之大、破坏之严重,严重影响了全省的和谐创建进程,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生产生活带来重大损失,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成为全省“热点”重点地区之一。为此,历届省委、省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黑树林地区”的问题,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解除百年积怨,结束纠纷械斗历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从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于1987年4月专门设立了“黑树林特区”工作委员会,及时确定了“团结、稳定、建设、发展”的“黑树林地区”民族工作指导方针。但由于各种原因,1988年5月“黑树林特区”工作委员会被迫撤销,组建省民委民族工作队进驻“黑树林地区”长期开展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在“黑树林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新局面。
黑树林地区墨江县那哈乡牛红村“民族团结文明示范村”碑
过去,该地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的混乱局面不仅让省市县的辖区领导忧心忡忡,更让基层干部倍感焦急,妥善解决好辖区内的纠纷械斗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干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工作下,已有240多年历史的矛盾纠纷终于得以平息,并于2000年摘掉了“热点问题”这顶帽子,并于2000年12月28日在竜宾村由墨江县委、县政府竖立了“民族团结文明示范村”永久性团结碑。从此,黑树林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黑树林地区有现今的团结、和谐、稳定、睦邻的良好社会局面,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扶持,墨江县委、县政府多长期以来重视加强黑树林地区的团结和谐、社会稳定和产业发展工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八联”创新机制。
近年来,墨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黑树林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积极探索在接边地区化解调处矛盾纠纷的新路子、新办法,建立了“383”维稳工作机制,即组织机构、方法措施和保障机制,使冲突械斗不断的“黑树林地区”地区矛盾纠纷逐年下降,建立县、乡(镇)、村组“3级”联防联调组织网络体系,健全联建、联防、联调、联通、联治、联谊、联控、联创的“8联工作法”长效机制,有效维护了“黑树林地区”产业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01 联建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双方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共谋发展,全面推进各项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涉及双方基层党组织明确人员负责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共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经济、政治、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按照十三五规划、精准扶贫政策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那哈乡、龙坝镇率先脱贫摘帽目标任务,促进“黑树林地区”的经济平稳发展、政治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文化繁荣昌盛、产业提升发展、自然生态平衡。
02 联防
一是召开联防联调工作会议。通过接边县、乡(镇)、村、组轮流“坐庄”的方式召开联防联调工作会议,强化培训、增强认识、互通信息、商讨事项;二是健全完善接边地普法宣传长效机制。在双方赶集的日子,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影视资料、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在普法宣传的过程中把“汉语与少数民族语”有机衔接起来,真正把需要宣传的和群众需要知晓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位;三是建立健全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防控网络体系。在接边地区的村组之间建立护村队、治安巡逻队、村规民约监督队、护林防火巡山队、民兵应急抢险队等;建立防火通道、设置消防沙池、水池;在主干道、交叉路口建立卡口、监控等。
03 联调
一是以人民调解为着抓手,对排查出的“黑树林地区”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联合调解。按属地管理原则,一旦发生争议,双方各自先做好稳控工作,防止事态升级、扩大、恶化,坚决杜绝正面冲突引发群体性械斗和流血事件;二是以行政调解为途径,以行政区域为范围,涉及“黑树林地区”上一级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案事件的性质和状态,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对双方当事人的思想进行化解疏导,说服教育,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稳定群众的情绪。然后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找证据,再论是与非,分清责任后协商确定调处方案。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协商,互谅互让,依法自愿达成协议。
04 联通
一是沟通协调渠道互通。向对方交换和公开“黑树林地区”联防联调组织成员单位及每一位成员的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微信号等;二是情报信息互通。通过电话、短信、传真、函等联系方式,定期向对方传达治安信息、纠纷信息、舆情信息等社会稳定相关信息,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做到及时沟通、快速联通、全面联动,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确保纠纷不扩大,事态不蔓延;三是思想认识互通。针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问题,双方再次沟通协商,交换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有效化解纠纷,消除隔阂,维护稳定;四是人员往来互通。日常生产生活中,首先双方群众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相互帮忙,相互往来;其次是各级加强在特殊节点或重要时段进行走村窜寨入户,了解社情民意;第三是双方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民族头人、摩批、白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之间的相互走动、彼此交流。
05 联治
联合治理和维护“黑树林地区”的社会安全稳定。一是以治安热点、难点等问题突出的地方为抓手,加强联合治理。双方综治维稳牵头,加强沟通协调,负责研究制定涉及两县应急处置接边地区突发事件联合机制,具体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与任务;二是以涉及双方关系民生的问题为突破,建立完善涉及双方联合依法处理接边地区个案体制机制,确保接边地区发生特别突出或突发恶性事件时,本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的原则,积极参与,果断处置;三是以中央、省市维稳工作规定与要求为依据,健全完善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稳控属地群众、第一时间掌控事态发展、第一时间组织调处、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六个第一”的体系建设;四是以属地双方公安机关为主体,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和警务合作机制,健全完善接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重要节点或重点地区加大联合执法、武装巡逻的力度,做到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和谐稳定联合创建。
06 联谊
通过加强联系,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增加友谊,和睦相处,共建和谐。联谊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平时联系。“黑树林地区”的乡(镇)、村组干部问加强联系,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增进情感;二是节庆联谊。通过哈尼族传统的“十月年”、“ 祭竜”、“ 苦扎扎”等节日加强沟通。每逢传统喜庆的节日来临,相互间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三是异地联亲。通过婚丧嫁娶即双方或多方的青年男女间的相互认识、熟人间的穿针引线、老人们的牵线搭桥,相互间建立家庭、结拜成兄弟、姊妹,遇到婚丧嫁娶、困难时相互间的帮衬等方式搭建桥梁增进感情;四是活动联欢。按照当地的习俗或节庆时机,相互邀约双方或多方的青年男女或老少妇帘,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篝火晚会、比赛竞技活动,以促进接边地区各个年龄阶层或地域村组群众的沟通交流。
07 联控
一是建立健全双方应对恐怖活动、暴力抗法、制造恐慌等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联合防范与处置合作机制,提高协调应急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建立完善接边地区应对干旱、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方案,加强双边的应急处置演练,充分利用好乡(镇)武装部装备及民兵队伍,完备相应材料和装备,形成长效机制。一旦出现危害或险情,确保信息互通,处置时保证资源共享,协力同心,降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点区域的联合监控。针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邪教流窜传教人员及非法“维权”等人员及接边地区的重点水源水库、灌溉沟渠、生产生活通道、电信设施设备等,双方共同维护、共同研究,联合监管,确保安全;四是加强对危化危爆物品的联合管控。以村规民约或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专门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接边地区加油站、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炸药房、爆破设施设备的联合管控等。
08 联创
一是平安创建。“黑树林地区”联合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家庭等,突出打击“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打击电缆电线设施、家禽家畜盗窃案、整治娱乐场所、黑网吧等治安问题。在创建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平安家庭、民主法制村、民族文明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条件成熟的,由双边共同研究、共同创建;条件不成熟的,按照各自的实际单独创建;二是民主法制村创建。双方上级党组织加强对接边村组干部群众的引导,促进村民自治组织的健全、机制完善,民主选举规范有序,民主决策切实落实,村干部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接受村民监督,法制宣传深入人心,农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共同成立协调领导小组,把接边地区群众具有代表性的村组干部、民族头人、摩批、白姆等纳入其中。认真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稳定、繁荣的工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开展接边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四是群防群治组织队伍创建。共同制定平安创建的办法措施,联合建立治安联防队、安全协管员、义务巡逻队等,共同协商和明确防火、防盗、防灾等工作。
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宣传教育纳入“黑树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黑树林地区”中小学校课程和教材,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加大对“黑树林地区”“热点”、“难点”工作的排查调处力度,切实消除影响“黑树林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加强深入调查,摸清底细,定期召开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形势研判,认真按照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避免和坚决制止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权益的事情发生,排查和调处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做好团结稳定工作。不断建立建全联防联调工作机制,积极调处“黑树林地区”的纠纷,妥善化解矛盾,将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任务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民族团结工作顺利开展。确保“黑树林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使“黑树林地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共建小康社会美好生活。
(作者:赵德文,系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
供稿:墨江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