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65万亩核桃林筑起生态屏障——看28万人的山区县年产值如何突破55亿元
在滇中高原的层峦叠嶂间,大姚县曾面临“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无奈。陡峭贫瘠的山坡上,传统农作物低产低效,让乡亲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大姚县用一颗小小的核桃,给出了震撼的答案。
“五化联动”,荒山变金山
大姚的突围之路,在于创新实践“五化联动”模式。
规模化种植: 全县92.6%农户种植核桃,165.9万亩核桃林构筑生态屏障。万亩以上连片基地29个,农民人均拥有核桃63株。
集约化管理:推广“十项提质增效”技术,培育专业村60个、合作社123家,建成省级种质资源圃。
标准化生产:成立省级核桃研究所,制定严格技术规范,选育良种,“大姚核桃”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产业化经营:建成72条初加工生产线,培育12家龙头企业,全省首条生态核桃油生产线年产值近5000万元,产品远销俄罗斯、土耳其。
品牌化营销: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国字号”品牌13件,绿色有机认证覆盖28万亩基地,“广益”“姚台”等品牌声名远播。
三产融“核”,青山生“金”链
大姚的核桃产业早已超越种植。
深山里的核桃化身为核桃油、核桃汁、核桃烘焙食品等13个系列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核桃+旅游”风生水起,核桃康养小镇、森林公园、特色民宿成为新热点。全国首个“核桃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此,古树认养、电商营销赋予产业文化灵魂。产业园区汇聚57户企业,年网销额破亿,电商新农人不断涌现。
绿富同兴,核桃成“金杠杠”
这一场“绿色革命”,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生态屏障更牢固:森林覆盖率高达66.49%,165万亩核桃林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防线。
百姓腰包更厚实:2024年核桃年产量13.46万吨,综合产值达55.3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319元,在主产区占比超60%。
振兴动能更强劲:产业覆盖全县所有脱贫乡镇,成为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从“种一山坡收一土锅”的困顿,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大姚县用一颗核桃撬动了整个县域的绿色崛起。2020年,大姚荣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再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云南省唯一手握两项国家级生态荣誉的县市。
当165.9万亩核桃林在风中摇曳,它不仅固土涵养水源,更源源不断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富民强县的“核”动力。在这片曾被视作贫瘠的土地上,每一颗饱满的核桃都闪烁着“两山”理念的智慧光芒,诉说着一个山区县点绿成金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