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创新“党支部+”合伙发展模式,组织化推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之路,实现林下“生金”“绿富”双赢。
林药共生,解决“种什么,种哪里”的问题
福贡县上帕镇地处怒江大峡谷腹地,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中药材发展。立足资源优势,福贡县上帕镇通过外出考察、实地调研和试验种植,确定以云木香、秦艽、滇黄精、滇重楼、白芨等为“主导品种”,以云黄连、冰球子、前胡、白芷、桔梗等为“延伸品种”。同时,采取“林药共生”的发展模式,盘活林地资源,充分利用林间腐殖土和荫蔽环境,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实现“以林养药+以药护林”的生态循环。截至2025年6月底,全镇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7300余亩,涵盖云木香、秦艽等10余种地道药材。
重楼
合伙发展,解决“谁来种、谁收益”的问题
坚持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驱动、村企联动和能人带动,创新构建“党支部+”的“合伙机制”,推动中药材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
一是项目驱动,构建“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合伙机制。坚持“强龙头、带农户、稳增收”的发展思路,培育中药材经营主体,发挥经营主体“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实施中药材连片试验示范种植项目,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分红有股金、产业发展获现金“四金共富”。截至目前,福贡县上帕镇共有中药材发展公司和合作社20家,其中福众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通过与知子洛村、双米底村党总支合作,流转土地700余亩,建设秦艽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带动知子洛村集体经济收益23万元,农户获得土地租金28万元,基地务工工资80余万元。
二是村企联动,构建“党支部+村集体+农户”合伙机制。达友村党总支牵头,构建党总支负责协调、种苗、技术和销售,村民小组负责土地平整、种植管理的“两级”联动机制,全面排查闲置的荒山和荒坡资源,采取保种苗、保技术、保回收和统种植、统管理、统加工的“三保三统”模式,10个村民小组引领木香种植650余亩,产值预估300余万元,培养了木香种植“土专家”20余人。
三是能人带动,构建“党支部+能人+农户”合伙机制。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党员等能人,辐射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和整村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培养中药材种植示范户41户,其中种植规模超过100亩的有2户,超过20亩的有16户,覆盖全镇12个村委会。其中:珠明林村能人余春生流转林地25亩,种植木香、白芨等中药材,最高亩产预计达4.5万元,吸纳就业100余人次,实现了“一亩山,万元钱”。在余春生等4名能人的带动下,珠明林村民积极投身种植中药材,全村种植中药材800余亩,预计带动村民务工收入10万元。
技术上山,解决“怎么种,怎么管”的问题
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整合辖区企业资源,构建“专家学者+农技人员+企业骨干+种植大户”的技术指导队伍,聚焦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种管难题”,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开展中药材产业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专家下沉、“技术上山”。比如,2025年4月,联合省农业科学院热经所、昆明学院的专家团队,在达普洛、古泉等5个村,开展培训270余人,免费发放木香种子150公斤、种苗8万余株。
云南网通讯员 金映聪 和锦玲 和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