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炉中热浪翻涌,铜水奔流如瀑;“铝水通道”高温直供,产业链上下游精准衔接……盛夏时节,云南各地的现代化产业园区热火朝天,一股股澎湃的产业动能正加速汇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跃升的强劲引擎。
云南弥渡产业园
这些园区早已不只是“厂房堆砌”或“企业扎堆”的代名词,而是承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协同的现代“产业生态圈”。从单点招商向系统培育转变,从粗放集聚向链式联动跃迁,云南正依托技术升级、要素集聚和精准布局,全面迈入从“造园”到“造势”的发展新阶段,构建起连接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坚实网络,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的聚集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近年来,云南牢牢抓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机遇,将产业园区作为主战场,坚持“园区聚产、产业兴城”的发展路径。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89个产业园区占地仅约1%的国土面积,却贡献了超过20%的GDP、30%的就业岗位、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以及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云南禄丰产业园
背后,是园区从传统“厂房聚集”向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链协同、技术研发和产业融合的深刻转变。通过“园区+产业链”双轮驱动战略,云南推动产业项目由零散拼盘向重点链条“定制式”构建,打造出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与此同时,云南省持续出台政策举措,从资金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到技术创新支持,形成系统性政策合力,为园区发展提供“阳光雨露”。如今的产业园区,正从传统要素依赖型向创新资源驱动型加速跃升,成为吸引全球优秀企业与技术的重要平台。
园区要“生根发芽”,更要让产业“枝繁叶茂”。云南聚焦“链”的核心,统筹建设创新链、资源链,通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战略,推动园区从“企业聚集地”跃升为“产业生态圈”。
在云南鹤庆产业园区,一条“铝水通道”高效连接上下游企业——上游是鹤庆溢鑫铝业有限公司,下游是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理戴卡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这条通道不仅打通了企业间的物理连接,更推动原材料到终端制造的高效协同。
大理戴卡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产品
“过去从溢鑫采购铝锭,还得分批熔铸,现在铝水通过专用通道直接送进厂房,每吨成本能省近四百元。”大理戴卡副总经理方继凯表示,这种“园区共生”模式,大幅提升了全链条响应效率,也为双方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创造了新空间。
这种“链式思维”不仅体现在鹤庆。在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南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则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技改打通铜产业关键环节。年产20万吨阴极铜项目投产后,不仅实现了从阳极铜向高纯度阴极铜的跨越,更在再生铜利用、冶炼系统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
云南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之前受制于技术能力,我们只能生产阳极铜,难以打通下游链条。现在通过技术改造,电解效率大幅提升,铜纯度达到99.99%,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滇中有色主管工程师介绍,企业也正协同政府引进下游加工企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实现节能降耗与价值倍增的“双赢”。
从鹤庆的“铝链共融”,到楚雄的“铜链升级”,云南各地园区正以龙头带动、链式招商、生态协同为路径,推动产业链从“短散弱”迈向“专精强”,让“园”有根、“链”有力、“势”可成。
从曾经的“项目孤岛”到如今的“产业高地”,云南园区发展正跑出系统集成、集群推进的“加速度”。
云南禄丰产业园区曾因土地紧张、能耗高企,导致产业“全而不精”、园区“大而不强”。近年来,园区破除条块分割,围绕绿色钛、钒钛、硅、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构建四大重点产业链,实现从“资源洼地”到“产业高地”的转变。
目前,园区已形成“钛矿—钛精矿—高钛渣—四氯化钛—电解镁—海绵钛、钛白粉”完整链条,成为云南产业链从“缺”到“全”、从“弱”到“强”的生动缩影。
云南弥渡产业园区也经历“脱胎换骨”。曾经主打建材和饲料加工等传统产业,产能不高、支撑有限。2021年起,弥渡调整定位,聚焦“医疗器械大健康”和“美丽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引入20余家企业,逐步构建起涵盖研发、制造、销售的一体化闭环。
云南弥渡产业园
“现在来的企业更精准,也更有长远打算。”弥渡县委书记、云南弥渡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舒进表示,营商环境、资源要素和产业方向的系统优化,正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地扎根。
一个园区串起一条链,一条链激活一片区域。从要素整合到生态重构,从协同联动到集群推进,云南正以“链式打法”破解园区发展碎片化难题,释放“以链聚园、以园兴链”的新动能。
未来,一座座园区仍将拔节生长,而它们的意义早已不止于“造园”,更在于为云南产业注入势能、激发活力、开辟未来。
策划:曹璐 张成 高祎祎
记者:高祎祎 实习生 张素芳
编辑:胡津滔
设计:奎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