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期,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暑假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走进古生村,体验古生村十年乡村振兴的蝶变,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乡村大地实践,在科技赋能的绿色蝶变中切身体验,于文化浸润的幸福图景里感悟乡情。
在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师生们接受红色洗礼,将革命精神内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自觉。在“乡愁小院”,师生们聆听李德昌讲述洱海的动人的故事,更在参与环湖湿地维护、环保宣传等具体实践中,将“守护洱海”的政治自觉转化为“青春有为”的实际行动。他们组成“洱海清”青年环保宣讲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新颖的形式开展宣讲,引导群众保护环境、珍爱生态。
在科技小院,师生们了解到协同农田面源污染减排与作物增值的洱海流域绿色高值农业新模式与洱海顺丰全域废弃物收集模式,实地参看了有机肥料成品、古生牌大米,真切感受到科技增绿、科技富民的力量。在云南农垦集团的有机稻基地,师生们了解现代农业产业链、参与“稻田+”等生态循环模式,见证了村民因生态红利展露的笑颜。
古生村的十年蝶变,谱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面振兴篇章。承载着乡愁记忆的百年白族古院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村民们在村党组织的领导指引下,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将祖传的老宅精心改造提升为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宿在乡愁”从美好的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的美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借助科技小院,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村合作社、吸纳老年群体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增加村民收入。通过种田基地IP打造吸引游客,助力当地民宿发展。依托技术攻克,协调了经济发展与洱海生态保护的矛盾。在古生村,抽象的“乡愁”已升华为可感、可知、可享的现实图景,是青瓦白墙间流淌的文化自信,是村民脸上洋溢的民生幸福温度,更是田野上跃动的青春力量,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人才聚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从“乡愁小院”到稻浪翻滚的智慧良田,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科技兴农的绿色实践,师生们在洱海之畔读懂国情民情,在躬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奉献中坚定信仰,将青春梦想绘入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云南网通讯员 施德君 周粲 范立豪 王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