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曲靖市扛牢责任,抓好落实——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展特色产业,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曲靖市坚决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治责任,通过精准施策、多向发力,不仅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让脱贫基础愈发稳固,成效持续彰显。
防返贫防线更加牢固
曲靖市通过高效的监测机制和精准的帮扶举措,稳稳守住防返贫的首道防线。
为提升监测帮扶时效性,曲靖市充分发挥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键报贫”作用,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自主申报3539件,精准推送预警信息6期4.3万条,新识别监测对象584户2114人,做到“应纳尽纳”。与此同时,制定《关于加强防止返贫致贫三类监测对象分层分类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9个县(市、区)结合实际细化实化具体方案。
曲靖市紧盯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个体,实行“分层分类、因户因人,一户一策、一对一包保”精准帮扶,做到“该帮则帮、该兜则兜”。同时,紧盯未消除风险的脱贫不稳定人口和两年及以上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两类重点群体”,逐户分析研判“该消则消”。截至6月30日,全市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从2024年底的1.02万户3.15万人减少到0.42万户1.07万人,全市风险消除率90.1%。
脱贫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围绕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曲靖市打出产业帮扶与就业帮扶“组合拳”,以双向发力的强劲态势,为脱贫群众铺就稳定增收之路。
目前,全市衔接资金22.96亿元,分别按照60%、52%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79亿元,用于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产业,对帮扶资产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分类推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73个、农民合作社6968个、家庭农场8300个,联结带动有发展能力的脱贫户13.84万户、覆盖率达99.86%。
在就业方面,曲靖市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百日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稳就业促增收夏秋攻势“七个行动”,持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通过搭建“点对点”输送平台、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与脱贫劳动力就业意愿,不断提升就业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8.84万人。
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曲靖市聚焦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两个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会泽、宣威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划拨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6.25亿元,占全市总资金22.96亿元的70.7%。
聚焦46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63万名搬迁群众,围绕“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能致富”目标,做实产业就业帮扶。截至目前,扎实开展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9.4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9万人的105.4%,实现有劳动力及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攻坚合力不断凝聚
以多元帮扶凝聚巩固成果的强大合力,曲靖市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同时持续强化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集团帮扶“四项帮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强劲动能。
依托与上海市宝山区的合作机制,曲靖市持续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扎实开展协作帮扶促就业、协作帮扶促消费、企业平台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三个专项”工作。截至目前,到位帮扶资金2.55亿元,实施项目87个,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1万人,开展消费帮扶0.56亿元。
今年以来,曲靖市“四项帮扶”成效显著:989家中央、省、市、县级定点帮扶单位精准发力,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31亿元,引进各类资金0.7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59个,开展消费帮扶1459.08万元;1212支驻村工作队、3656名驻村干部严格履行“五项职责任务清单”,在一线攻坚中彰显担当;184家市外企业、社会组织与282家市内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累计捐款捐物889万元,开展消费帮扶8700万元;此外,云南烟草专项投入5000万元,全力支持富源县回隆村、陆良县龙潭村2个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巩固成果持续添力。
民生底板显著抬高
民生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压舱石”。曲靖市锚定“3+1保障”关键领域,既以靶向发力的精度破解难点,又以全域覆盖的广度兜住底线,让民生基石愈发坚实。
教育保障领域,压实“双线四级”责任体系,精准开展“四查三比对”,全面拧紧劝返责任链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脱贫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医疗保障层面,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及“三类”监测对象参保率100%;住房保障方面,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48户,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重点对象新增危房“动态清零”;饮水保障领域,严格执行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三个责任”和“五项机制”,构建完善应急供水保障体系,截至目前未出现规模性饮水安全风险,群众饮水安全底线持续筑牢。(吴茶洪 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