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190个村民小组,紧邻县城,常住人口达4万人。”作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农业大镇”,弄璋镇地理位置优越,人员往来较多。因此,如何在人员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矛盾纠纷易发的情况下,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是摆在弄璋镇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弄璋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扎实高效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工作,建立“四个在一线”工作机制,打通社会治理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着力解决社会基层治理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党建在一线引领 “10联户网格”“实打实”
“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有了矛盾,跟网格长聊聊,基本就解决了,邻里乡亲们越来越亲,村里也越来越和谐。”姐目村74岁的村民刀保东由衷地感叹,“多亏了实行的‘10联户网格’,只要有事,不用出村就有人帮处理。”
村民小组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单元。弄璋镇划分了995个网格,以10—20户为网格划分单元,自荐、民主推荐网格长995名。采取“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干部为主导、网格长带头干、村民来监督”的“四级联动”模式,实时处理矛盾纠纷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以来,通过网格管理为群众解决困难问题968个。
“网格长”要干啥?为了啥?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弄璋镇坚持“村民的事村民议”原则,网格长带动,群众参与,经广泛调研,征求民意,组织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中关于控辍保学、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移风易俗等内容。选树一批节俭办事的典范并加强宣传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不办情况在辖区得到全面推行,获得辖区群众的高度认可。
政策在一线宣传 志愿服务“面对面”
“每到周三,志愿服务队就会到村里普法,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交流,真的很贴心。”南缓村村民蔡永会为弄璋镇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点赞。近年来,弄璋镇用准用好志愿队伍,组建了16支政策宣讲队伍,充分发挥法治副村长、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政法干警、党员、网格员作用,以“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的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宣讲。同时,用精用活网络载体,聚焦移风易俗、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借助应急广播、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立体化宣传,精准推送群众关心的热点内容,为群众答疑解惑。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如何精准帮扶“一老一小”?弄璋镇连出实招,志愿服务队下村宣传统一思想,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网格长”会,手把手教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2024年以来,辖区4763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得到免费体检,困难老年人享受生活补贴和救助。全镇255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关心关爱,持续开展“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矛盾在一线化解 纠纷调解“心贴心”
为打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组合拳”,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村村成立“和事团”,注重心理疏导,走出了一条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民间调解新路子,真正实现村民事村民办、村民案村民断。
实际工作中,村级解决不了的难题,不捂着藏着,上报镇级统一整合协调力量化解处置,做实镇级“一站式”矛调中心,从司法、综治、执法队等部门组织9名专业人员组建专兼职调解队伍,针对性组建以农村老党员、退休村干部为主的调解队伍16支共126人,对于复杂问题,由党委牵头召开会议解决。2024年以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5件,调解成功率达95%,“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31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安全在一线保障 平安守护显真情
“大事小事有网格长,党员操心,我们省心。”这是弄璋镇实行社会治理模式后群众常说的一句话。镇、村、组三级联动,积极开展政策宣讲、“三类人员”等摸排帮扶、矛盾纠纷化解、安全生产检查、边境维稳管控等工作,充分发挥乡村治理“千里眼”“麦克风”“铁脚板”作用,有效激发了党组织内生动力,提升了干部口碑、树立了党员形象,凝聚了人心和力量,成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最微小却又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现在咱们村的治安越来越好了。”老党员郭彩贵竖起了大拇指。
“只要认真把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处理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就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南多村网格长陈邵保坦言,“工作得到认可后,就会有成就感。”
弄璋镇党委副书记杨荣超介绍,弄璋镇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积极构建运行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志愿服务队、“和事团”、矛盾调解队等队伍,就近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24年以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位居全县前列。
如今,弄璋镇党群关系更加紧密、村庄治理更为精细、村民共建更具温度。“我们将全力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未来,杨荣超满怀期待。
云南网通讯员 叶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