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纪念“扎西会议”90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据发布会消息,90年来,沐浴着“扎西会议”的璀璨光辉,乌蒙儿女不忘初心,在跨越发展中砥砺前行,接续奋斗,推动昭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云南省昭通市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在乌蒙大地上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壮阔篇章。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2024年,全市经济稳步前行,经济总量提前一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6.91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52亿元、同比增长1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14.89亿元、同比增长6.9%。
产业集群强劲崛起。昭通认真落实省委一体推进“三大经济”部署,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飞天苹果”、竹笋、马铃薯、天麻、花椒等“昭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昭通小肉串”产业拉动近5万人就业。2024年,白鹤滩水电站实现16台机组并网满发,云南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通生产下线,合盛硅业40万吨工业硅正式点火,昭通产业升级迈出了坚实步伐。
交通枢纽优势凸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成贵高铁和叙毕铁路分别于2019年、2023年建成通车,昭通新机场、渝昆高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港口吞吐量创历史新高、突破1500万吨,水富港成为全省唯一的“公、铁、水”多式联运港口,昭通面向滇中经济圈、背靠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交会节点的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
城乡融合亮丽出圈。坚持做大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特色城镇和完整社区,中心城市“一城三区”空间格局和“4+2”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带动作用不断显现。城镇建设、城乡融合不断深化,镇雄“陆港新城”强势崛起,“冬游云南·旅居巧家”“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城市品牌频频出圈。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昭通扛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责任,金沙江、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昭通国控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进入全国前30位,是全省唯一进入前30位的州(市)。
民生保障硕果累累。2024年,昭通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4元,同比增长5.7%,增速列全省第2位。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就业、创业、增收稳步向前。昭通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昆明医科大学托管滇东北中心医院,创新实施万名留守儿童寒暑期集中托管,“一老一小”关爱保护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已然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最鲜明的标识。
云南网记者 张琦敏